目前分類:【關於詩】─平仄逶迤成山海 (21)
- May 26 Sun 2019 22:10
無可取代的南廬
- Jan 01 Sun 2017 12:34
傳統詩本是東亞傳統文人的共同語言
讀師大國文系時,當多數中文系的詩選課程已漸不習作時,母系仍堅持要維持習作的傳統。認為通曉創作,對於解讀、研究、教學頗有助益。
當時年少,甚不以為然。我擔任南廬吟社創作組長,社長、同儕相與鼓吹,文華老師與淙銘老師更勤於指點,所以頗好寫作。然而,我總覺得研究與創作,在現代學術裡終是兩途,各有其獨立意義。創作偏於才思。而研究當主理論與思辯,未必要能寫才能研究。
何況,當研究者與創作者身分不再疊合時,單純的研究者當會釐清出不同的審視角度。
然而這兩日的由、冉爭論中,我卻開始覺得當年老師們的堅持或許有其苦心。撇開不懂古典詩的網友不談,部分從事古典文學的研究者為冉冉辯護的說法,讓我更感驚訝。
- May 17 Sun 2015 23:10
不曾真正落幕的青春:南廬吟社五十週年
當〈春江花月夜〉的歌聲響起,一晚的歡笑與燦爛即將落幕。第二輪的全體社員合唱時,開頭原本沒唱和聲,然而曲終時,我們仍情不自禁開始和聲。雖然時刻已近十點,耳裡縈繞著「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依依不忍散去。
轉頭,我看見大我們十幾歲的學姊,對我們雙手比出大拇指來,學姊說她是物理系畢業的。跨越不同世代,相差二十、三十餘歲的社友們重新沉浸在歌聲中的江水與月光之中。
我在趕車之前,回頭再次望著燈火明亮的禮堂,那是一場始終不曾真正落幕的青春。我想對一堂的學長、學姊來說,也是如此。
- Sep 18 Thu 2014 23:39
看起來都還是學生的樣子啊!
晚上在師大文學院勤七樓排練吟唱,氣氛很自在,嗓子也慢慢能放開。潘麗珠老師要我試著在第一章襯誦,我大膽朗誦,形式雖有,感情還未能融入。大約,年來與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心境,乖隔太遠了。
隨後,吟唱隊到禮堂前練習走位,我興奮地對明緻說:好像大專聯吟的集訓喔!細瑣地聊著以前練習聯吟和大雅之聲的小事。
昨天跟老師說:我這個八八級的學長參雜其中,不知會不會顯老。老師慣來慈愛,連忙安慰我:看起來都還是學生的樣子啊!
老師都這麼說了,那我就安安心心,厚著臉皮繼續躲在隊伍裡,大聲歌唱啦!
- Sep 17 Wed 2014 23:15
可以不要solo嗎?
今晚回母校去練唱,準備周日到「中國好詩詞」錄影。
等踏入文學院大樓時,已經七點,好幾個社團正在迎新,好多臉孔一看都還未脫高中生的模樣。看著他們的笑容,真心覺得讀大學,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旅程,就這麼展開。
一時忘記各樓層的關門時間,胡亂在各個電梯與樓梯間亂走,好不容易才走到勤七樓的視聽教室。
一進門就看到潘老師。一群人排成兩排,隊伍裡還有熟悉的明緻和家麒學長。似乎又回到大專聯吟集訓時的夜晚,老師還轉頭為大家介紹說:這是你們的大學長,啟嘉。
- Jun 25 Wed 2014 21:15
南廬版
師大精靈之城BBS九月要關站,偶爾會回到南廬吟社社版備份一些資料。可能年齡漸大,行文、說話語氣都日漸淡薄,讀著以前的文字,尤其是寫給學弟妹的那些,總覺得語氣極為濫情,自己看了都不好意思。
比如說:
「在南廬待了這麼久.....終於等到你們這群良質美才的小朋友,好生喜悅。每次開會就覺得你們好棒。」
「學長不在乎你們得獎與否....要你們高高興興,風風火火......給你們的叮嚀是:多讀書,學著溫和敏銳多思考...帶幾分霸氣」⋯⋯
「啟嘉快回師大了,聽妳慢慢傾訴……」
「妳們今天很細心,真令人欣賞......南廬的女孩總像妳們一樣溫婉,真好。」
這些話,現在要我說,一定十分彆扭。當初怎麼說得這麼自然呢?
- Aug 28 Wed 2013 23:36
南廬詩譜
邊說邊翻頁,看著那些學過的詩篇、詞牌、曲牌,依序念在嘴裡,翻過頁來,突然懂了學長姐們的用心。原來目錄的編排順序一如KTV的點歌本,按照二字部、三字部、四字部、五字部⋯⋯一路下來,然後再依筆畫多寡排列。所以翻揀時,一目了然,很容易找到所要的作品。
當年的我,顯然沒有用心,所以才感到費解。
《南廬詩譜》是學長姐們多年手抄影印而來,一旦寫定後,不像今日電腦排版,可以任意調整次序。歲月流轉,採譜不斷增益,就逐年加在書後。時日一久,曲子繁多,次第更難以調整,所以便從目錄下手,讓吟唱者容易找到篇目。
- Apr 29 Mon 2013 23:41
雨霖鈴
下午在課堂上,翻起剛講完的〈雨霖鈴〉,試唱了一番,嗓子未
全開,嘔啞嘲哳,願意細聽的學生也少,唱到下片時,自覺根本
是焚琴煮鶴,就幾欲停下,只勉強唱完。
大四畢業前夕,在大雅之聲中,我的自選曲子就是雨霖鈴,本不
適合我的聲音與性格,可我歷來就愛唱這樣的曲子,聊作想像。
很刻意地挑了這首,自己練了許多次,上台後終究沒唱好。幸好
後來和子弘、珀源唱〈臨江仙〉,稍稍彌補了場面。
晚上騎車在街上時,嗓子終於開了,只滿路亂唱,從楊柳岸曉風
- May 18 Tue 2010 17:35
代貼文華老師〈徵集汪中(雨盦)教授遺佚詩文啟事 〉
徵集汪中(雨盦)教授遺佚詩文啟事
業師 汪公雨盦先生遽歸道山,哲人云萎,聞者莫不傷悼。竊思
山頹木壞,精神則並日月永輝。而其文章藝事,尤為天壤瑰寶。唯賦
性灑脫,所作詩文多不留稿。除收錄於《和陶詩》《儒城雜詩》《雨
盦書札》《雨盦書翰集》《汪中書法集》諸集者外,遺佚何啻倍蓰?
能無遺憾?本人雖曾發願蒐輯,但以個人之力,所獲實尟。今擬呼籲
各界賢達,師門高棣,廣事搜尋,將所珍藏、經眼之 吾師詩文,製
- Jul 21 Tue 2009 22:18
悔其少作
陳芳明教授在一場演講中自述,曾在課堂間提到自己大學
時代的創作歷程,依稀說到那些刊登在報紙上的作品。隔
了一週,再度走到講桌前,桌上擺了一疊剪報,都是未能
憶起的筆名,連問了幾聲這是誰的作品,還順帶品評了一
番,直言這幾篇寫得不好,沒有印存的必要。再細看,原
來都是自己求學時代的作品。老師說:這大概就是所謂「
悔其少作」。
- May 03 Sun 2009 09:38
大崙山語
昨天一早,便與建良由基隆往瑞芳、轉入平溪,一路到了石碇。
要到華梵參加曉境雲聲古典詩創作比賽。沿途,滿山花開,一白
如雲,原來十分、菁硐乃至石碇有如許油桐花事,想來往年都錯
過花期,心裡就默想著,入場或許就寫「疑是流雲不飛去」的句
子吧!
- Dec 02 Sun 2007 21:53
遇見我
印刷品真有種特殊的魔力,當文字流動在不定的眼睛前時,立刻
一如框在樣品櫥窗中,讓人掂論斤兩起來。
然而,現代的古典詩寫手或許可以例外,同樣的漢字堆疊起來,
在絕大多數的讀者眼中,與文案插畫、公共造景大約無異。排列
得過於齊整,稍顯得無趣。
- Nov 21 Tue 2006 23:26
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歲月
寫在師大精靈之城 Nan-lu板上
一個八八級的南廬人,在眾多早已不識的ID中,還能感受到
這個版的溫度,心底有很深的歡喜。
南廬版剛設立的時候,我對 BBS的指令並不熟悉,不會上色
也不會繪圖。沒事就敲打拼湊著精華區,直到自己也無法收
- May 15 Sun 2005 23:45
南廬四十
坐在台下,看著社上今年的活動回顧,有我、子弘、珀源的影像逐一穿插,
然而神往的卻是其他識與不識的臉孔,那些身影,不是我們,卻那麼熟悉。
似乎庸碌奔波的我們,離開青嫩還不太久。世故成熟早已經是生活慣習的身
段,嗓子囉唆叨唸的時間往前奔馳之際,竟還有機會可以接上瘋狂的年歲,
大聲唱歌。
雖然起的音高到可笑,我還是開心地唱完「關山月」,渾不顧已經破音五、
六次,難得還有放肆張狂的機會,在南廬自家的舞台上,誰曰不宜。幸好珀
- May 10 Mon 2004 08:05
觀第一屆大專古典詩詞吟唱比賽有感
接連忙累的一週後,極為戀床。勉強起身,趕往淡水,沿著捷運線一入
關渡,淡海粼粼,觀音山的稜線頗為明朗,極很可散步的天氣。然從南
部回來後的曬傷尚未痊可,兼以精神還是有些疲累,只得留待清閒。
出捷運站已經兩點三分,略遲了。打開計程車,直驅淡江大學。淡水鎮
上幾乎都是一百計價,路程其實很短,昏昏地繼續亂翻兩頁小說就進了
校區。文錙音樂廳在驚聲大樓內,沿路除了稀疏的指標,不復當年大專
聯吟的盛況。然而,我很珍惜這個重啟的開端。
- Dec 24 Tue 2002 01:27
來南廬吧!!
大專聯吟結束後,大家都有很深的感動,興奮,還不足以形容。
無論是不是南廬的學弟妹,無論常不常來,希望我們都記住這份烘烘暖暖
的感覺,或許有幾個人會加入南廬吟社。也會有更多的人又繼續為更多繁
忙的事來來去去,
- Apr 20 Sat 2002 00:24
老師 2
補記2002師大國文解聘事件-除了遺憾之外
下午從繁忙的課務中猛抬起頭,接起學妹的電話,知道了師大國文系教評會的決定--三位老師還是得走。心裡卻似乎早有預感般,說不出的悶,空白,思緒卻出奇地沉靜。沉而且靜。
曾經深愛的系,怎麼會不了解呢?而對於結果,我不知從何說起,也已無話可說了。
謝謝曾經一起努力過的師友同道。還有一直未能當面致意的好多老師,你們讓人覺得溫暖。讓人覺得還有勇氣,可以好好讀書和教書,面對那些熟悉的孔子和孟子。雖然杜甫要走了。
- Apr 14 Sun 2002 23:16
八○世代的南廬人
瓊薇學姐幾乎是八○世代後期南廬人的縮影。
學習過程中,有一種人,不一定是學習仰慕的對象,他們微笑,招手,然後用和煦而有神的眼睛看你,別有一種溫潤內藏又隱有鋒芒的風采。你永遠會記得他是學長,她是學姐,好像他們天生就是學長姐的樣子,而瓊薇就是。
在社中自有博學工詩吟詞弄曲的能手,但只有這樣,是無法成就一個社團的。溫暖才令人依戀南廬,瓊薇那個世代的中文人總自然流露出那樣的特質。就好像唐裝在我身上,多少有點自覺和好古自愛的意味,在他們身上就是妥貼舒服而已。
我是看了輝誠的藍布唐裝,大三、大四才慢慢學著穿。輝誠學長的骨架委實不宜傳統服飾,稜角太明,不瘦卻仍顯清狷寒臞之感,一如年少時他的脾氣。可是看他穿,我就覺得舒服。
當年,社上人吟唱聲腔的表演氣味很淡,如果有機會聽到,卻有很多人的吟唱會讓妳感動,有些觸動還是在舞臺下才能感受。
- Mar 28 Thu 2002 14:24
老師
記師大國文系2002陳文華老師遭惡意解聘事件
昨日我們一群曾經修過杜甫詩的學生們,有在學的大學生、研究生也有已經執起教鞭的。守在曾經那麼熟悉的杜詩堂外,為的就是再看看老師,再和老師說上兩句話。
如果一切不能挽回,以後師大的校園就再也見不到老師的身影,沒有課堂,沒有研究室;也沒有杜甫,沒有吳文英,沒有李商隱了。
永遠記得當年畢旅的第十天,一下車往寢室丟了行李,抱了杜詩鏡銓就往樸二○五跑。老師上課從不點名,何況我只是一個散漫的旁聽生。說不出為什麼,我就是捨不得這堂課。紅樓內有很多值得感念的夫子們,只是他們一個一個走了,而記憶也一段一段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