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游目記】─何事亂翻書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1063957_1104276386253313_5038413366052208992_n.jpg

 

在絕大多數的刑案中,我們大體都只能經由媒體的報導,了解片段的案情經過。對於被害人、加害人的生命歷程,幾無所悉,頂多在支離的片段中,憑著刻板的印象去推想。

 

面對眼前的「案情」,我們可能為之悲痛,為之憤怒。然而因為不了解他們的故事,我們的悲痛與憤怒,往往是發洩自我情緒,無助從中尋繹出更深刻的意義。

 

而唯有在具體的事件中,一件又一件尋繹出意義來,才能逐步釐清自我判斷的準則。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或許對於大人的童話,向來沒有嚮往,十七歲時,我才開始讀金庸。

 

那時學甲鎮立圖書館剛開放不久,我就由射鵰三部曲開始,一冊一冊欲罷不能,逐步讀完十五部作品。

 

大學期間,偶爾無聊,會在師大圖書館裡抽出其中一兩冊,隨意翻看,或者瀏覽網路上金庸茶館裡那些刁鑽的考證。教書之後,更像看折子戲一樣,只興起時,才去重溫那些自己喜歡的章回。

 

金庸修改小說後,我直到四、五年前,才又翻檢出那幾部重要的作品重看。或許閱讀時,沒那麼經心,或者我本來就沒有考究的癖好,所以在新舊情節中,我並無太多糾結。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還記得國中、高中時代,我常常站在小鎮上最大的書店「美文堂」,臨著街,讀著《新新聞》,一期又一期。國中時我每個禮拜有一百元的零用錢,想買一本書要等三、四週。所以我只能站在書店裡讀雜誌,所幸老闆非常溫厚,從不趕人。


政治浪潮風起雲湧的那個年代裡,我家世居的小鎮並沒有激起太多波瀾。1994年朱高正參選省長時,到許多地方發表政見,都要有鎮暴警察隔開民眾,避免衝突。在慈濟宮前的那場,面對數十位鎮暴警察,來看熱鬧的小鎮的居民屈指可數,我靜靜聽他講他和省議員謝三升的淵源,聽他月旦民進黨的人物。想起我平日《新新聞》讀到的種種,這本雜誌在對出身勞工家庭的我來說,那算是我的政治啟蒙了吧!

https://www.facebook.com/zhao.yang.37/posts/707114792720410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夜基隆護國城隍廟慶祝安座一百九十七週年,舉辦夜巡,明日下午尚有日巡。在基隆城隍老爺出巡的轎前,有一群人頭綁高錢,身著古代皂隸服裝,面上勾勒臉譜,身上背負大串「鹹光餅」。

夜巡沿途有許多人直接喚他們「八家將」,媒體報導則有人稱他們「官將首」,這些稱呼並不正確。在基隆城隍駕前的其實是還願信徒所扮演的零散「香將」,也有人單單稱為「家將」。與一般廟會中常見「八家將」、「官將首」都屬於家將陣頭,另外還有較少見的「八將」、「二十四司」、「十三太保」等陣頭,都是擔任神明護衛的宗教性陣頭。然而陣頭傳說來源、組成形式、陣法、腳步手路、扮演腳色、傳承師門、流行區域及信仰主神並不相同。

這一類陣頭,在神明出巡時,身負護駕的職責,也象徵掃蕩沿途的精魅妖邪,所以通常臉上會勾繪色彩斑斕,對比強烈的臉譜,俗稱「打面」、「開面」,以展威嚇。手上多半持有象徵性的法器、刑具,代表捉拿邪祟的任務。

早年台灣南部常見「八家將」,其組成一般為「什役、文差、武差、甘爺、柳爺、謝爺、范爺、春大神、夏大神、秋大神、冬大神、文判官、武判官」,也有說是「甘、柳、謝、范、陳、沈、枷、鎖」。北部則多見「官將首」,本來是增、損二將軍,為求陣勢有變化,又變化成增將軍二位、損將軍一位。後來又擴增引路童子、陰陽司等角色。

至於基隆城隍老爺駕前的則大有不同,他們也勾勒臉譜,負責發送「鹹光餅」,也擔任主神護衛,卻沒有明確連結的角色,出陣時人數無定額,也沒有固定的陣法、腳步。他們多數是因為向城隍爺祈願後,為「還願」而扮演,有些還是家族世襲傳承,一般稱他們為「家將」或「香將」。在台北青山王出巡時,所見到的特有陣頭「八將」,最早就是由這些零散「香將」、「家將」逐步定型化,組織化而來。

這是平日讀書和實地參與廟會所見,野人獻曝,與大家分享一點民俗見聞。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小友祐恩列了影響她的十本書,我也來列一下。雖然真有影響的絕不只這幾本書,然而書單去取有時本就難免武斷,聊做分享。這十本書是:

《論語》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

龔鵬程《四十自述》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葛兆光《漢字的魔方》

曾昭旭《永遠的浪漫愛》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  
晚餐後,我從書架上拿下瑪莎‧史圖特的《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重讀了好幾章,想要澄澈一下思路。畢竟,從傍晚至今的新聞畫面太過震撼,讓我有些惶惑。

重新讀到這段文字:「良心是獨一無二的,而且良心會強迫我們離開自己的體內,進入別人的體內,或甚至是與『絕對』(the Abbsolute)接觸。良心是建立在我們跟他人的情感連結土。良心最純粹的形式就是愛。而且更奇妙的是,神祕心理學家與演化心理學家都同意(他們很少能夠達成一致的意見),人的天性是善的,不是惡的。這個結論很驚人⋯⋯,跟我們對白己的看法完全相反,我們通常對自己的本性都很悲觀。」心上稍稍有點安慰。

然而瑪莎也承認如何面對反社會人格者,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問題,他直言「我們知道把『他者』─另一個性別的人、別的種族、外國人、『敵人』,或甚至是反社會人格者─打成畜生是後患無窮的,而這也是『我們應該如何應付違反道德的人』這個問題,在神學上和心理學上都很難回答的理由。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生命沒有良好發展』的人會帶來重大災難的挑戰?到目前為止,心理學對這個問題依然一籌莫展,但這個問題越來越緊迫了。畢竟,魔鬼也會演化啊。」

而進到公共領域,如何安排對待模式,涉及到社會安全體系、法律體制、醫療倫理等等,這更是一個困難的抉擇。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鬼府神宮  
昨日屏風表演散場後,在出口填了問卷,突然發現基隆市文化中心配合東北角藝術節,贈送庫存的出版品。我一眼就看到尋覓許久的《鬼府神宮─基隆市陰廟調查》,該書由李豐楙、賴政育、葉亭妤調查編撰,共載錄了58間陰廟檔案。

當年指導學生從事基隆古典詩社、基隆古砲台兩項專題研究時,常趁著課餘,躲到文化中心三樓的基隆文史資料室,常常一待就是一個下午。

每回印好所需的資料後,我就在資料室內讀著剪報、各地地方志、基隆相關研究的學位論文等等,隨手筆記抄錄一些。在我心裡,也默默浮現周植夫先生、北管子弟社團、戰後遷台的閩南人、基隆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三府王爺、臨港線、深澳線......等等一個又一個的主題,可惜我學力困乏,感興趣的學生也不多,一起合作的伙伴更是電流星散,各有高就,幾年下來,多數主題一直不能如願完成。唯一能憑恃的是我精力還在,熱情猶溫,或許還能等待來年。

當年翻揀資料時,就曾看到《鬼府神宮》一書,可惜多方求索不得。陰廟本是民間信仰的重要現象,只是一般人難免避忌,研究者較有限。許献平先生曾針對舊台南縣北門區的陰廟詳加調查,我逐一拜讀,對於民間信仰的實存與心理空間開始有不同的思索。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91346_720516481295974_304946477_n  

炫耀文!

1.同事家菀正為國一的學生規畫閱讀課程,略取讀經的方式,設計了唐詩護照,領著他們讀誦唐詩三百首,也算盡點學詩人的初衷。她挑選華山講堂的袖珍讀經本作為讀本,多買了幾冊,也隨手贈我一冊,我藏在書包,往後旅次作詩,挑上一首,依韻而和,就不必苦思韻字了。

2.深夜,到鄰近的超商,領回今日在台灣出版的深夜食堂,雖說深夜讀著一夜一夜的故事,口腹與眼睛難免煎熬。不過此中滋味,等了數月才到手,讓我真想熬晚一點,一次盡情讀完,大快!大快!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  
新書剛入手,趁著學生到校集訓前,翻過一遍,那些書會藏在書架深處,那幾本會熬著夜看完,又哪冊會擺在手邊,時時檢點,大概已有了譜。我讀書的口味雜,但無力深廣。幾年下來,總是離文學隔了一段不短的路程,有些遺憾。常希望通識涵養開闊一點,但所受的理論訓練,又不免力乏支絀。

把新書疊好,自笑了起來,好像越來越落了「野狐禪」一流。王溢嘉的文章,我讀過的都是零散單篇,廣為人知的那幾本,隨便翻讀過的印象早已模糊。這本《誰伸出看不見的手?》卻頗對我的胃口,透過整個社會的文化底蘊和群體心理態勢,去看待命理,才不至於迷於表象。你說命理是真是假?那得看你腦袋裡渴望和畏懼的是甚麼。這些篇章,王溢嘉寫來條理清晰,毫不糾纏,只是不少話只有點到為止,篇幅又短,倒讓人不夠過癮囉!

前兩日在《新新聞》看到《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的書摘,總覺得摘的段落隔靴搔癢,說不到重點,索性找書來一探究竟。瑪莎.史圖特提出「第七⋯⋯感」的說法,用來詮釋「良心」,用以區隔一般大家熟知的「超我」。他又認為「良心」與人的情感相繫,無時無刻都存在,看不到躲不掉而又無法收買,看法很有儒家的氣味。不過透過臨床經驗,他又直指有4%的人,完全沒有任何的內在約束,無罪感,反社會的人格疾患無法矯正,令我深思良久。

末章有段文字很動人:「如果你是不管做甚麼事情都不會有罪惡感的人,那麼你一輩子情感都會如此空虛的。請你變回原來那個有感情的你。請你想像你正看著你心愛的人,請想像你正撫摸他的臉頰,請想像你正聆聽他的笑聲。良心用這種方式賜福給我們,良心每天都賦予我們這種意義。」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上古典散文選讀,講〈祭妹文〉,說到「然而累汝至此者,
未嘗非予之過也。」講「未嘗非」三字,原是尚待商量,不能肯
定論斷的語氣。素文之死,本就不是袁枚之過,可是袁枚偏要說
「累汝」、還要說「予之過」,乃是因為三妹亡故已是不可挽,
是命、是天、是當時牢固不可移的禮教、是妹妹的一念之貞所導

致。

然而,身為兄長遺憾不能稍釋,卻又全然無力回天,能做的就是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日段考,拿起葉嘉瑩的書重看,她講述香草美人的傳統時,分
說李商隱的〈無題〉,引到「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雖是
寄託,我覺得寫得很鮮活,不覺笑了出來。葉先生話鋒一轉:有些
女孩就不會畫,像杜甫的女兒就不會畫,「狼藉畫眉闊」。讀到這
,我當場大笑了起來。

這是〈北征〉裡的句子,「瘦妻面復光,癡女頭自櫛。學母無不為
,曉妝隨手抹。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生還對童稚,似欲忘飢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夏曼‧藍波安的《飛魚季》時,帶著學生細讀幾個不流暢的中
文字句,思索當少數族群使用強勢族群的語言創作時,如何可以
反客為主,掌握為自己發聲的話語權。就如南方朔討論英語「洋
涇邦」(pidgins)與「歐語怪腔」(creoles)的變遷現象時,
引用濟慈所說:「我們不屬於英語,而英語則屬於我們。」,在
多語的台灣,除了勇於堅持使用母語創作的作家,應該也有許多
作家懷著「我們不屬於漢語,而漢語則屬於我們」的語言策略,
或隱或顯。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來基隆小住那幾天,有時看倦了電視,做完了數獨,想要找
幾本小說來看,她摘下眼鏡,細細瀏覽客廳的書架,問我有沒有
瓊瑤的小說,我在書房裡轉頭回說沒有。搬到新居,收拾書架時
,也曾起心動念,買個幾本當成收藏。

小學時,我總是趁母親忙時,從她床頭上或客廳藤椅,偷偷拿起
她半捲著的《浪花》、《月朦朧,鳥朦朧》,或者夜晚讀書時,
偶爾走到客廳偷空看幾分鐘「庭院深深」或「煙雨濛濛」。稍停
久了,難免要招來幾聲責罵。然後老大不甘願闔上書,別開頭,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31歲又怎樣》,山本文緒,麥田,2009年
31歲又怎樣

剛跨過33歲的門檻,我才開始品味著三字頭的自己,是否
有些無法言喻的情緒,或知或昧地滲透著,包覆在某一些
刻意的幼稚言行裡。

昔人說中年哀樂,是因為多數人一屆中年,便處在一種約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閱讀時,我一向濫情而極有惰性,來來去去總是幾位作家
的作品。一旦著迷,便精粗不擇,一本一本買來,攤在餐
桌上、擁在咖啡館裡、階梯上、床上、廁上,乃至假日無
人的圖書館裡。看倦了,便隨手塞著電腦背袋,跟著我穿
街走巷,想歇腳時,又接著未竟的頁數讀下去。不用功,
所以讀書都是餘事;不高明,所以談起來多屬俗論,聊作
紀錄而已。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Jun 16 Tue 2009 23:55
  • 補課

櫃台外伸過一雙清瘦的手,遞來三本小說,「老師,我要還
書。」是一個高中男孩,我科任班的學生。他靦腆笑著,這
年頭的男孩子多是這樣高瘦白淨的樣子。

三本都是為青少年改寫過的翻譯小說,行間還標注著國語注
音,書頁風漬斑駁,一似家中舊書櫃中偶然翻出的童書,那
些多數人都讀過,卻僅依稀記得片段與結局的故事。讀那些
小說時,我總是沒有耐心讀完,三下、兩下就急著知道結果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1388687604-2299553009   
爾雅出版作家日記叢書第七本,2008年為凌性傑的《美麗
時光》,我在書店多次佇足翻閱,讀得十分快意。如今放
在案頭,塵眼欲倦時,隨手揀幾則讀讀,微有溫潤之感。

我舊日極不愛讀人日記,總覺得瑣碎,而所寫生活細處不
能切身,不免於無聊。偶有同感之處,偏又點到為止。那
個年紀,渾不知生活與世況之味。讀人筆下的瑣細記述,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