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轉一轉】─學思達教學手記 (3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高三國文課在畢業考後便已結束,但心想既然要線上教學,乾脆就來按課表來講課,順便用meet錄下段落來。
第四節課對著鏡頭繼續說解〈正氣歌〉,從「在晉董狐筆」講到「逆豎頭破裂」。
用「歷史敘事」的觀點切入用典的意義,用典便不是堆砌掌故,不是搬弄學識,而是經由反覆重述、詮釋的過程,而使得歷史脈絡與作者自我貫串,而彰顯特定的價值信念,建立起某種形象認同。
同樣的博浪沙刺秦皇,蘇軾的〈留侯論〉與文天祥顯然就各自投射了不同的認同與評價。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日在高三講〈原君〉,說到黃宗羲論述「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其實意義有點滑動了,在儒家原本的傳統中,忠君與孝親,是完全不同的層次。
忠,必須「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不能「以順為正」,那種窺探君主心意,曲意奉承侍候,言必稱君父、君父,以孝順之道侍奉君主,乃是臣道的墮落。秦檜、嚴嵩就是這一路貨色。
其實黃宗羲在〈原臣〉中就提到:「君有無形無聲之嗜慾,吾從而視之聽之,此宦官宮妾之心也;君為己死而為己亡,吾從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暱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明白指出,君主在不動聲色,不出言語時,就有一種臣下,立即能依順君主心意,服務得妥妥貼貼,根本就是太監者流做的事。
君主不合於正道,臣下可以離去,可以革命變置,乃是天經地義之事。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勇宏學長昨日到校分享講義製作與提問策略,讓我有機會再一次釐清自己在課堂提問的盲點。

本學年接了高一班級的國文課後,在課堂的討論過程中,對我原有的提問模式,不時產生衝擊。我不斷摸索,想要調整自己的提問策略。

學長昨日分享了ORID的方法,一般稱作焦點討論法。學長帶領我們一一釐清Objective、Reflective、Interpretive、Decisional等四個面向,而我總是把不同的層次繳繞在一起,因此學生經常會無法清楚我提問的重點。

而學長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時,我靜靜思考著自己和學生的討論間,必須承認,我還是難免將學生導向較為固定的方向。

其它的夥伴,大概都是第一次接觸到學思達的模式,學長同時鼓勵老師們嘗試接觸薩提爾模式。

這些都是我原本一直想介紹給同仁,卻難有機會,經過學長的介紹。似乎引發同仁相當的回應,讓我好生期待。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日安中基地班舉行公開觀課,我在高一任課班試授「中文寫作的基本類型」,過去這堂課主要仍是針對作文課程設計,這次則想在既有的基礎上轉化,將來想要跨科合作設計出「閱讀理解與寫作」課程。

今日課堂的討論情形,同學都還滿進入軌道的,大致都能按照原有的安排討論出重點來。404班真的有漸入佳境的感覺,讓人很生欣喜。

課後,顧老師、誌民老師、鈺雯老師特地撥冗和我議課,引導我發現好幾項未來要調整的重點。

顧老師很清楚地發現今年的高一班級和602班前年開放觀課時,表現有所不同,今天同學能夠跟著教學的節奏回應答案,但是多半較為簡短,未來應該嘗試引導他們能更深入表達出自我的觀點與評價,學會鋪陳較完整的論述。

而這也讓我發現,今年帶領高一同學時,我的耐性較為不足,當發現學生一時不能抓住重點時,會急於介入主導,此外為了讓學生更能吸收資料,我習慣將大段的資料再加以切割,反而可能限制了他們的發展。

另外,觀課老師們也讓我發現,即使改變教學方法,我仍常習慣著利用我原本熟悉的知識基礎,帶領學生理解意涵,而不是不斷帶學生回到文本,尋找應該有的脈絡。表面上,學生似乎讀懂了該篇文章,其實並未真的自行掌握閱讀理解的能力。

簡單來說,我其實仍偏重在教這一篇作品,沒有讓學生真正生發出能力來。

也因此,我今天所選擇的題材仍以文學性文本為主,而沒有一如原先的期待選擇科普性文章。因為我對於處理自己陌生的文章,仍會感到恐懼。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上文化基本教材課程時,還是習慣講論。一來希望自己仍有機會講述,二來,因為自己對儒家的私心景慕,還是希望談談自己舊日所學。

那天講論語時,我從小燈泡的遭遇談起,嘗試說解儒家發源的社會,是一個以血緣倫理構成的社會,在這個社會裡,每個人都會擁有具體的身分,得以安置自己的生命。透過宗法,透過「禮」,我們知道相互對待的方式。所以桃花源記裡描寫的社會,遇到武陵人時,才會「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然而,現代社會是依循「契約」而建立的社會,我們必須與無數的陌生人共處,即使是工作夥伴,也與傳統的倫理身分不同。因此,我們如何能夠「信任」,如何覺得周遭的環境可以「預期」,並從中感覺得「安全」。這不是寄託於每個人的道德修養便能達成,而是體制撐托起人的生活,讓人得以存活,也讓人能夠追尋生活與生命的意義,乃至可以懷抱希望,追索未來的可能。

人能存活,能夠認可自身存活的意義,乃至對未來懷抱希望時,此時人就不至於鋌而走險。接著,我和學生們討論,我們身處在團體中,甚麼時候會讓我們覺得對於身邊的人斷了連結,對於未來失去所有可能的想像,覺得存在的環境毫無溫度。在那樣的境地下,我們會如何看待周邊的人?如何看待自己會做些甚麼?

我們都可能陷入困境,可能與摯愛爭吵,可能憎恨、排斥某個對象,可是我們通常會認為自己來有重新振作的可能,認為爭吵後會和好,認為生命裡另我們懸念、牽掛、喜樂的人事物,比憎恨、討厭得多。而想要擁有這些,絕對不是我們努力做個「好人」就夠了,需要有太多條件來支撐所有的環境。

當然,我們仍然會努力做個「好人」,因為努力做個「好人」會使我們所處的社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我們會在修養成為「好人」的過程中,獲得自己生命的意義。然而除了自身的美好之外,我們要更重視資源分配的問題,因為資源分配符合正義,才能使更多人也同樣獲得美好。所以儒家才會強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而一個穩定、安全乃至美好的社會,則必須能夠合理分配資源,所以儒家才會強調「不患寡而患不均」。均與不均便涉及分配的問題。

我提起在談話節目裡看到的一個例子,父母面對強弱不同的孩子,常常會花最多心力去照顧那個較為劣勢的孩子。我笑說你們覺得這是不是偏心,多數的孩子搖搖頭,還有幾個人說:這只是讓那個孩子擁有較為公平的起點。我回應「這就涉及正義的問題了。」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改去年的講義時,赫然發現,我全然誤讀了《韓非子》的本意。韓非根本就反對齊桓公勿服紫的作法,慚愧慚愧。
而課本其實也是誤讀了,如果只看課本,而沒有回去看〈外儲說左上〉的經文時,就會照講上行下效那一套觀點了。我其實去年邊講義時,就重新仔細看了全篇原文兩三次。當時腦筋打結,一直扭曲到自己原本理解的方向去。現在想來,真的很好笑。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三上到〈庖丁解牛〉,《莊子》思想本就深奧,兼以缺乏具體的生命波折,對於一般高中生而言,並不容易言詮清楚。

我和多數高中生談解牛的進境時,多數從中式料理的例子說解,不少高中生都有下廚經驗,便可稍有體會。面對體育班的學生,我努力想從球場的經驗來談,我不會打球,僅能想像,亂談一二。結果,孩子接連和我分享在球場上從初學到熟練的境界,他們的經驗略有出入。有的人說自己在場上,仍時時在思考。有的人說,思考常是賽後經驗的回饋、反思與內化,在場上已一一化成反射的動作,臨場自然有反應。

討論時,他們有神采,說得條理分明。到最後,似乎是他們在引導我認識那個我很陌生的世界。

我一面聽著他們的分享,一面隨機切入,說:「這就是『所見無非全牛者』」,「這大概就是『未嘗見全牛也』的境界吧!」「到了最深入,就你剛剛說的那樣,就可能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了」,我肯定說,莊子的說法與我們的生命經驗是呼應的。

文意直下,談到「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的修養,這對學生來說,較為陌生。我和學生談起我總是認為自己很重要,放不下自己,希望別人重視自己,甚至以自身為核心。所以,有許多無法跨過去的衝突,自認為是原則,自認為是真理,自認為是為別人好。我說那些自以為之處,那些總是讓我們生命衝撞的地方就是「技經肯綮」就是「大軱」。

所以和我們親近的,我們越在乎的,就越容易令我們受傷。因為放不下,因為容不下,因為覺得沒有退讓的可能,甚至一絲一毫都不肯讓,於是我們就受傷了。

我一面說故事,一面感到懺悔。因為,年華增長,多數的部分,我還是無法放下,無法不受傷。

學生問我:「那你怎麼辦。」我說:「答案或許就如莊子在這邊說的,不要覺得自己很重要,不要執著別人非得如何,縮小自己。」我的回答其實並不及格,但是在當下似乎已經詞窮,而鐘聲就響了。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諫太宗十思疏〉時,全班讀著課文自學時,我照例總要問學生:「有問題嗎?」讓大家提出疑難,校正講義上的錯字。一個學生突然舉手提問:「我們現在是亂世嗎?」我大笑:「怎麼上〈大同與小康〉時,沒這個疑問?到此處反而有了疑問呢?你們覺得現在是亂世嗎?」有人說是,有人說不是,也有人露出疑惑的表情。

 

我知道有人促狹,有人則是認真想著這個問題。

 

「你們讀過那麼多年的歷史,或許可以想一想,我們處在一個更好,或者更壞的時代。」他們很自然地討論起來。也有人說起簡單的答案,有人又問我,「那老師你覺得呢?」

 

「身為教師,我站在講台上,評論要更謹慎一些,畢竟我們發言位置不對等,而且很多議題,跳出我的專業,我的看法可能跟鄉下廟口的阿伯一樣,不,我是大叔,還不到阿伯。」說了冷笑話,顯然沒太多人捧場。「但是,如果要問我個人的想法,我對台灣很有信心。而你正處在一個可以放心為自己做出選擇的時代。雖然你們還沒有投票權,但不管你相信什麼,支持甚麼,你都可以放心做出屬於你自己的選擇。」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備課時,重新讀了胡適〈我的母親〉全文,與中學時只讀了節選的文字全然不同。節選的段落裡,看不到真實的家庭生活與家族樣貌。課堂裡只談家庭的美善與和諧。

 

誤以為世界全然美善,我們反而會在成長後,將美善當成謊言。當我們遇到衝突、猜忌、傷害時,就像毫無抗體的嬰兒一樣,只能任憑現實傷害。真實的婚姻與家庭,有種種的艱苦與傷痕,有許多要共同承擔的責任。

 

讓學生讀到真實,而不只是剪裁過的美好與端正,當他在現實受到傷害時,他才不會誤以為自己是唯一被世界殘忍拋棄的那個人。讓學生看見文章裡的傷痕,他才會在擁有的呵護與幸福之外,理解別人的辛苦與無奈。

 

讓學生讀到真實,他才不會假設每個家庭都是兄友弟恭,父慈子孝。他也才理解自己家裡不太懂得溝通的父親,和嘮叨碎念的母親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他才不會拿著範本去苛求自己周遭的人。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01560_1221141667900117_7388676512823549476_n.jpg

基隆市教師職業工會邀請李崇建老師主講第四場的學思達講座,見到久違的崇建老師,格外開心。他的生命歷程及其曲折,而在曲折中益發見其力道。所以每次聽他演講,都深受其觸動。他曾經連續三年,不遠路途,來到安中分享,那幾年參加文藝營的學生,相信頗有收穫。

崇建老師今日所分享「心教」的觀念,主要來自薩提爾家族治療模式,帶領教師透過自我覺察,通貫於師生互動之中。雖然短短六小時,卻不時讓我反覆激盪,不斷省察自我教學與溝通的問題。

我生性躁動,對於自己的姿態、語態,容或能透過理性反省,卻很難當下覺察,所以單是「停頓」的功夫,就須努力練習。

我性格裡有他人較難察覺的害羞與內向,無論與人連結,或與自身連結都有盲點,所以面對他人的感受,多半只憑直覺,而一直缺乏更為開闊的接納。

演講過程中,崇建老師引導許多認真而焦慮的老師:「多照顧到自己」,觀照到自己的內在需求,不要時時要求自己去承擔世界、承擔環境的需求。在對話練習中,看到許多前輩對自身的苛求、超過身心的負荷,真感心疼。

尤其深有所感者,在崇建老師帶領練習的過程中,我突然察覺自己在許多情境的環節中,總會不自覺肩頸緊繃,難以放鬆。

研習結束,所有的夥伴漸次散去,我騎著車往暖暖街上慢慢晃著,突然深感崇建老師所說的「一致性」,與陽明學所關注的「心物一體」、「萬物一體」隱然有可以通貫之處。每個人修為的方式不同,對我而言,或許正是可以契入的脈絡。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學期開始,除了原有的高二班級外,接過了高三體育班的國文課。回想十五年多的教學歷程,這是我的第一個體育專任班級。

 

高三的體育班只有七名學生,分屬女籃、女排和男籃三個團隊,每逢比賽的旺季,學生就得趕赴各地參賽。竟有那麼幾堂,我是對著一個學生上課。

 

開學第一週,我仍在摸索適合他們的上課模式。過去的講義要另外重編,分組也稍有困難。因此,雖然不斷和他們問答,暫時還無法轉成「學思達」的模式。

 

有一堂在教學研究教室裡上課,師生五人圍成一圈,像沙龍一樣談著課本裡的主題。許是冷氣房裡過於舒服,一個高大的籃球選手攬過外套,蒙住了臉。我推了他一下,說:「課程才剛開始,就累到不行啊!你試一試,真撐不住了再說。」帥哥極為捧場,拉下了外套,想了一想說:「好,先上課。」那一堂,他竟一路直到下課,都不曾睡著。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務處今年為高一新生辦了「語文與影音創作營」,希望以此為基礎,透過優質領航計畫的挹注,逐步發展成為學校未來的特色課程。

 

會考之後,這群準高中生應該很久沒有打起精神上課了,而今日要從早上八點一路上到下午五點。最末兩堂正好由我主講「故事的開端:懸疑」,直到臨上課前,我都有些緊張。深怕一砸了鍋,壞了他們將來上語文課程的興趣。

 

尤其,少數幾個孩子並不情願犧牲好玩的暑假前來上課。本來準備全場採用「學思達」的,但面對陌生的學生,我的功力畢竟還是不足。於是還是花了半場的時間引導、說解,帶領他們掌握一些寫作的關鍵。

 

幸好,安中的學生多半溫厚,在場上還願意慷慨分享自己的看法,雖然才剛從國中畢業,有些討論已經頗有條理,意見也能切中要點。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日,教師工會舉辦2015學思達在基隆第三場次。六、七十位教育夥伴,同聚一堂研習,探討教學的新可能。現場除了教師,還有家長前來,真讓人覺得自己要再加快腳步。安中輔導室的夥伴們幾乎全員到齊,令人好生興奮,以後校內就有一批可以相互切磋的夥伴。

 

今日演講的夥伴全都神采驚人,在他們的生命裡,教書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輝誠學長透過布魯姆的觀點,更深入地帶領大家逐層深化提問的層次,更如平日,不斷鼓舞人心。姿君老師、繼文老師推出新講題,細細講述他們的設計與方法,即便是自幼便畏懼數學的我,也感到動容。舍弟高銓躍老師主講班級經營的經驗,讓我倍加懷念當導師的日子,永遠有挑戰,也總是有熱情。

 

勇宏學長分析學思達講義如何規劃與應用,既是「鴛鴦繡罷從君看」,更要「試把金針度與人」。他比較了五種設計問題的方向,讓我平日常感不安的教學盲點,一時都有解決的方法了。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在安樂高中圖書館,有一場很有趣的演講。敝校邀請暖暖高中葉恬儀老師前來主講「慾望流瀉的真實人生」,導讀《金瓶梅》。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裡,恬儀老師帶領我們一起去思索潘金蓮這個女子的命運、情慾與行為模式,省察自己如何評價一個人的生命經歷與行為。

 

整場演講幾乎都以學思達的模式進行。聽眾其實就是我任教班級的學生,因此很自然地按照最近的組別入座討論。

 

恬儀老師今日的講義,就是小說的原文節選、還有她所設計的引導問題,沒有其他的注釋資料。班上的同學自然地按照他們平日的習慣,閱讀起文本來。有些閱讀速度快一點的,便小聲地就著問題和身邊的同學討論起來。

 

還記得去中山女中觀課時,我對於滿堂的女同學,靜心閱讀、細聲討論感到十分驚訝。心想是「大家閨秀」的名校女學生,才能如此吧!上學期,基隆市教師工會國文科共備社群到我課堂觀課時,我這群人來瘋的學生們,根本掩不住雀躍的樣子,相當好動。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課堂上討論〈岳陽樓記〉,學生的討論多能切中要點,但是一談到憂、樂的議題,我還是忍不住跳出來,講一講儒、道兩家如何面對人力難以扭轉的限制。哈哈!有時,我還是禁不住要扮演「人聲」講義!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169713_1093968017284150_8189107260901602143_o.jpg

這學期經常到各處分享,常有機會與分別多年的老友重逢。更有機會認識許多前輩,週一到卓蘭實中去,分享結束後,80丙的薛良元學長前來閒談,我很驚喜地說我是88級,也是丙班。走到圖書館櫃台前,國81甲的學姊和我分享她運用學思達的得失體驗。因為翻轉教學的連結,讓我有機會認識許多可愛又可敬的前輩。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看著各方又開始討論103國文課綱時,都不免啞然失笑。因為實施十二年國教後,這一版的課綱即將又走入歷史。此外,在文言白話比例上拉鋸,在中國與台灣的認同中爭論,意義甚微。因為看過此刻教學現場的真實樣貌,大體都會知道爭議的各方看起來跟外星人差不多。對多數學生來說,教學模式的影響遠比教學內容深遠。

 

早幾年,我對類似的討論曾經非常熱血,對於文言比例、文化教材存也自有主張。如今,我贊同名編輯老貓的意見,在生活中現實存在的東西,只要能持續生發意義來,自然不會消失,與其去爭論文化教材是否真實有意義,不如就在教學中,讓論語、孟子真實展現意義。與其去爭論比例,不如在課程中,好好設計、討論所有的作品,讓作品自己說話,讓學生獲得所需。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155531_1080703578610594_8113807574257041833_n.jpg

我的學思達分享之旅,是從桃園開始,今日又到桃園楊光國中小分享。

原本是應老友馨儀的邀請,想藉著分享之便,見見十餘年未遇的故人。貼心的老友竟連茶水、糕點都徵詢我的喜好。在鄰近學校任教的學弟,特地到楊梅車站來接我,聽完整場分享,又帶我大啖客家美食,飯後竟又親自開車從楊梅一路將我送回基隆。席間與旅次裡,聊了近十年的雲聚雲散,每一張曾經熟悉的臉孔,存留在心裡的只有欣喜。

原本是去分享自己體會的一愚之得,但是看到他們組成社群,為了下學年的導師工作,開始探索可能的方向,感受特別深刻,演講起來也特別愉快。

每場分享之後,我總會特別說出自己的心境「重新與學生相遇」,「重新認識自我」,還有輝誠學長一再叮嚀的「對學生有利,就是對台灣有利。」

其實楊光的夥伴,早就已經這麼在做了。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碩士班時,林安梧老師有次在課堂上意味深長地說,其實教師該組的不是「工會」,而是「教師農會」,他認為不管是「工會」或「農會」,重要的是教師群體要能具有自己的主體性,教師有主體性,教育才會有主體性。

 

他一直覺得教師的性格,不是「製造業」,也不是「服務業」,其實非常近於農夫,應該是「生產業」,在精神領域上生產,在文化與學術上創造,追求真理。

 

就教學論教學,這幾年許多教師自主辦理研習,開放觀課,分享理念與教學模式,尋求教學翻轉的可能,就其根柢,其實就是讓教師與學生都在學習中,各依其主體而教,各依其主題而學,也各依其主體而教學相長。所以,我像許多教育夥伴分享時,常說我嘗試「學思達」的歷程中,是「重新與學生相遇」,也是「重新尋找自己」,我必須在他們自學、思索、討論、對話的過程中,認識他們,也要反思自我得教學。

 

前一陣子,看到高雄地區的中小學教育夥伴舉辦「學思達短講」,讓我深為感動,如此以教師為主體的研習模式,正是我成為教師後長期所嚮往者。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文考完,和幾個學生閒聊一下非選擇題,說今年的文章分析取材自曹丕《典論‧論文》,要學生分析段意後,要與高行健〈文學的理由〉比較書寫對作者個人的價值和意義。
《典論‧論文》對高中生來說,向來是屬於較難也較枯燥的篇章,我在心裡揣度著他們如何應答。一個女孩說:「這一題,我們之前上《典論‧論文》討論過了啊!」我想起那幾題,真的花了好長的時間對談。如今,希望真的對他們有所幫助才好。
 

謹將課堂間討論的題目附錄於下:
 

小組討論
問題四:
(一)曹丕說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根據為何? 
(二)文人為何要透過創作追求不朽?曹丕說「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這樣的憂懼心境,和追求不朽的意志有甚麼關係? 
(三)請逐字解說「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的句意。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