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去年八月,師大精靈之城bbs國文系板上有一場本土意識的爭論。好友border對師大國文系的教學氛圍嚴重缺乏本土意識多所批判,他指出師大國文系的學生缺乏本土意識是很自然的事情,一方面是課程設計,一方面是某些教授本身就是反本土意識的。他也質疑大家所說的本土意識果真成為主流了嗎?本土派政客喊得漫天價響,但那畢竟只是政客的聲音,師大國文系真的願意將本身的文學視野再擴充嗎,我則做了一些回應,節錄如下:

「缺乏本土意識」一語其實並不如「反本土意識」如此簡單,「反」含有對立、對反或者對治之意,無論所謂「本土意識」的具體指涉為何,都相反相成為兩之概念。而「缺乏」所指涉的範圍,則顯得廣泛而曖昧多了,在border的討論中,其蘊含應是原應具有而未有,當然border也很冷靜地思考到這樣的蘊含本來就籠罩在某個政治或者說權力結構下。不過,在我粗淺的想法中,我則認為如果細分,這其中恐怕函括著更多本土意識潛藏未發者,如多數的市井小民,或者某些全力投注在專業領域無暇他顧者。也應包含著本體判斷下不認為原應具有,以及對當前論述視之為儒墨之是非,全不認同者。這恐怕不能遽定位為「缺乏」本土意識。

在經歷日據和國府時期的統治經驗中,本土意識相對於威權建構的論述而蒙發、發展。不過時至今日,所謂本土意識應該不限定於單一的價值取向及姿態,而在多元競逐的討論中,判言本土意識的缺乏稍恐太重了。

border兄在審視當前的政治與社會現象時,常對所謂「統派」、「統派政客」、「統派媒體」有極為犀利的批判,其被判為統派媒體,或者正是因為就是border兄認為其缺乏本土意識或反本土意識,否則逕自判為爛媒體或爛政客即可。然而,除了真正抹煞、排斥人權的論述外,愚意以為許多以本土意識為基準的批判觀點恐怕拉得太高,也說得太重,甚至各說各話了。當然如果說這本也是多元論述中的一種現象,也是可以的。除非,本土論者的心中早有了不容挑戰的唯一判準。

而許多先賢前輩所高舉的本土意識,在當代面對最大的壓力,其實恐怕早不來自於統派,或所謂中原沙文主義,而是商業文化與後現代現象。

當政治權力的來源,來自於民主機制與自由意志,則宣告了人民與國族的對應關係,已不是絕對,更非隸屬。因此,我們可以將認同轉向更本質的文化認同。換言之,即使不同政治信仰的人,仍可以歸趨於共同的文化認同。

只是很無奈的,國族建構往往要用文化論述去鋪底,而往往最符合政治正確的文化論述,簡化而且愚蠢,但大家最信服。當前兩岸政治的走向,似乎就各自將文化認同與國族建構死命綁上,於是國族反而灼傷文化。民國初年的五四,與中國大陸最悲慘的幾次政治運動,還有台灣土地上的白色恐怖,哪些不是在國族論述下進行得理直氣壯。於是文化的生命力越來越弱,蒼白而枯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