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以後學校都把獎項直接頒給A段班就好啦!幹嗎辦比賽?」
聯合報報導彰化縣陽明國中宋校長力拒能力分班的新聞,當我
讀到有家長自陳,他只是希望給孩子較好的學習環境,「這樣
也錯了嗎?」我屏住氣息,浮現在心裡的,正是這句二十年前
在校車上所聽到的怨言。
那位大聲抱怨的同學,每日與我搭同一校車上下學,他讀 C段
班,而我則是 A段班的學生。那天下午,學校剛辦完一場激烈
的比賽。名單公布後,得獎的班級全是 A段班。看完整場比賽
,連我都不以為然。
我默默走下校車,不敢抬頭面對同學的怒氣。平日彼此有說有
笑的場景,在那一刻突然變得十分陌生。那句話也深深刻在我
的心裡,直到我走到中學的講台之上,歷歷如新。
從學生到成為教師,我從來不相信「能力分班」是身為教育者
應該做的事,尤其支領國家薪水的公立學校教師。
無論高舉多少堂皇的口號,巧飾「能力分班」的手段,其真實
狀況就是放棄了學習上弱勢的學生。剝奪它們原本應該擁有的
資源。能力分班絕對會造成資源分配的不平等,所謂較整齊的
程度、容易教學都只是託詞而已。
能力分班的問題其實一直不是教學方法或教學策略的問題,而
是權力與資源分配的問題。能力分班或者名目繁多的實驗班、
資優班,背後都是教育資源的搶奪與寡佔。
在教學現場中裏,擔任前段班、人情班、實驗班的老師與後段
班、普通班的老師安排一定不同,只要能力分班根本擺脫不了
地方勢力的介入,與人情關說、社經關係的拉扯。尤有甚者,
前段班的導師與家長,甚至擁有選擇任課教師的權力。這都是
赤裸裸存在的現象。
主張能力分班者,能夠坦然無愧地說:這種犧牲他人,成就自
我的手段是對下一代的良好示範嗎?無怪乎,那些對母校、對
老師最有感情的學生,總是那群樸拙敦厚的平凡人。而正因為
常態與平凡,他們更能真切感受到別人的付出。
「能力分班」絕對不是因材施教,孔子可沒把顏淵和樊遲、子
路、曾參分班教學,而是隨機點撥,針對不同的生命境界給予
不同的指引。用因材施教來妝點能力分班手段,根本是在污辱
教師的專業。
多數主張能力分班的老師,對於學習狀態弱勢的孩子,根本就
不願投入。如果主張能力分班的教師,承諾說:我願意只教後
段班到退休,全心全力為弱勢的學生付出。那麼我們就願意相
信他是真心認為能力分班是為學生好。
而人性是脆弱的,多數的老師在教學現場都需要動力。那些長
期任教後段班的教師,需要多大的耐性與使命感?有誰又能真
正長此以往地付出呢?能力分班的狀況,說白了,就是犧牲多
數師生,成就社經地位良好的少數而已。
在學校裡,誠然有許多教育資源投入不夠的地方,比如我們需
要有更多的經費與人力去協助弱勢、中輟的學生。在課程的安
排上給這些孩子更多的選擇與支持。這些問題單靠目前校園的
環境,根本無法有效解決,而多數乃是仰仗教師的使命感死命
支撐,這是教育主管機關長期失職之處。
然而能力分班只是助長資源的弱肉強食,絕非因材施教的正途。
- Sep 08 Wed 2010 08:26
能力分班的實情就是「歧視」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