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魂記》最後兩天的票房售罄,我只好上 ptt的Drama-Ticket徵求,
已不抱希望,直盤算著公視何時會播映,聊以慰藉。週六下午,正訓練
學生不斷調整舌齒喉間,發出生澀的閩南語音。突然間來了一通電話,
願意轉讓周日的票券。我對學生大喊 YES,和我還不熟的高一女生,全
部噗嗤笑了出來。在她們眼中,歌仔戲與霹靂布袋戲並無二致。
之前在白冰冰的「冰火五重天」,看了唐美雲與洪瑞襄的專訪,略知了
劇情和唱段。不過那是其次,我是到戲院看唐美雲和她的實驗的。唐美
雲的實驗,有成也敗,有各有褒貶。然而我總覺得她的嘗試,即便失敗
了,都還是可以等待成熟的。因為她的實驗多側重在元素,而非主題。
對包納百川的戲種而言,元素的調入,值得嘗試。主題的刻意,就未免
危險。這點在「河洛歌仔戲團」的戲中,就常令人擔憂。
我並不太在意《錯魂記》的題材,畢竟對沉浸在鄉野傳奇、神怪掌故的
人來說,天底下沒有怪事。只是坐在劇場上,看到情節推演與人物的情
結糾葛,心底陡覺不安。總覺得再說深一點,編劇再狠一點,就會碰觸
到漢人的社會禁忌,恐怕比佛道「思凡」的題材嚴重多了。所以當「慧
君」遠嫁艋舺,我心裡反而鬆了一口氣。不是因為禁忌,而是覺得某些
題材,還不是歌仔戲能夠處理的東西。後來才知道,《錯魂記》幾乎與
日本電影《秘密》的情節相同,隱然有大悟的感覺。
這樣的題材,確是劇場腳色走位上下的挑戰。若干場中,如果要刻意推
敲,會有不合理處,或許還有待細加修改。唐美雲戲團的新編戲中,總
還是記得留給演員發揮空間,因此不管實驗成敗,戲還能因演員而活。
我最怕失去演員個人特質的戲了。
潘麗麗復出,則尤令人欣喜,潘麗麗是很能歌的戲伶。很可惜在電視歌
仔戲中,她的發揮空間有限。本戲中潘麗麗戲份重了,然而唱段仍未飽
觀眾耳福,有些可惜。
以南管為背景,我覺得是很好的嘗試。歌仔戲中雖有源自南管、亂彈、
皮黃的曲調,卻一逕歌仔戲化了。《錯魂記》讓南管音樂與歌仔戲腔調
形成對比,甚至賦格。以歌仔抒情敘事,以南管傳達某種幽微的意念,
或構成象徵,風情別緻。可惜其中沒有歌仔與南音皆通擅的演員,否則
某些關目會更加動人。
- Sep 18 Tue 2007 17:25
雜談《錯魂記》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