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髮禁的問題就就像體罰、分班一樣,總是討論不休,
卻又不曾真正解決,因為這都與教育改革的基本思維連結,不是單
純的行政措施而已,不對教改理論辯論,再多的措施都是無解。十
數年來的台灣教育改革,推展的工作名目繁多,然而從開放民間教
科書、師資培育多元化、九年一貫、廣設高中、大學乃至生活教育
上解除髮禁、鞋禁運動,大體都不離解禁、鬆綁的思考脈絡。誠然
,過往的教育場域及學校規範籠罩在黨國體制之中,極力構作合於
期待的「國民」。因此當提出解禁鬆綁的訴求,隨著政治及經濟結
構的改變,在思變轉型的台灣社會中,有力撞擊了
原有的教育政策,拉扯早已僵固的教育場域。然而解禁、鬆綁的思
考,畢竟僅能產生鬆解的力量,而不足在鬆解後的場域,生成秩序。
也因此許多問題,逐一蔓延,以開放師資培育管道為例,決策
者並未隨之思考,如果師資供需成為一種自由市場的競爭態勢,那
麼教師資格將轉化為一種職業技術的檢核,教師權利義務等實質定
位,及隱形的社會定位都會質變。過往「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
形象則將成為過往,中小學教師近乎7 -eleven的特質也會消失,漸
與一般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勞動者相同。因此課稅實屬應然、減薪
可以討論,而決策者卻絕不應反對成立教師工會。然而政府卻始終
在教師定位上依違無措,一方面讓師資培育成為市場競爭,卻又期
待教師的角色犧牲奉獻一如舊往,豈非矛盾。
在目前教師甄試制度下,雖然競爭激烈,一職難求,然而教育環境
原就脆弱的偏遠地區,更加風雨飄搖,不少暫謀棲身的師資,往往
暫待一、兩年就另圖他處,師資不斷流動,這種市場趨勢,只是使
偏遠地區的教育環境更形弱勢而已。決策者當然有其一套自由供需
的「經濟理論」,然而後影響的卻是那些天真可愛、活生生的青春
生命。
再以開放民間教科書及九年一貫為例,教科書審查粗率尚且不論,
單就國高中課程出現嚴重的銜接問題,就是無比荒謬的事,當初只
顧鬆綁,任憑整體教材規劃脫序,卻從未誠實面對,更無人為此負
起決策責任。另外升學管道多元化後,政府面對城鄉差距日益嚴重
,鼓勵大學生下鄉進行補救輔導,然而這種體制外的形式,原屬民
間公益組織的功能,政府的職責本應該在決策環節上反省、施力,
卻在此枝節推展,等於從施政的領域上撤守,而只能提出美麗遠景
而已。
近日熱烈討論的髮禁新聞,問題核心並不在於解禁與否的問題,而
在於整體社會所期待的教育導向、文化風格為何。換言之,染不染
、燙不燙、長度幾公分都屬其次,如果學校還須教導學生符合某種
社會期待,進入某種合宜的軌範,那麼所謂行為分寸,及校園規範
絕對不該只是解禁、或鬆綁就能解決。教師所扮演的引導角色、教
導權限都必須重新嚴肅對待。換言之,必須要釐清的是,在學校這
個公共場域中,教師對學生的行為、服儀除了引導的責任外,有無
管理的必要?而教育場域中,須不須要建立某種秩序?秩序的邊際
何在?這種秩序可以透過些權利義務達成?這些問題是政府的責任
還是教師的專業自主權?這些問題,決策者和評論者請一一說請楚
。而不是以解禁作為訓令,其他毫不討論,更無作為!
在許多教育者的心中,其實都會有一個夢想,希望能夠擁有理性、
溝通、引導、包容和理解的教學環境,然而這些無法靠單純道德的
訴求就能達成,無法倚賴上級解禁、鬆綁的訓令,而須要建構一個
真實而合理的教育體制,小班小校的工作從畫餅充飢到逐漸消聲,教
師的行政負擔、師生比例及員額配置始終在稀少的預算配置中喊價爭
執,然後整個體制反過頭來,訓斥這些基層教育人員:「你怎麼不
如何如何?
- Jul 26 Tue 2005 17:30
教育不能只靠「鬆綁」!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