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還特地灣道安一路琬霖家的香鋪買份金紙,發現北部的金紙
頗為多樣,三十元一份,就有福金、刈金、大箔壽金各一疊,有
的人還多買了一份發財金,讓我燒金時研究了大半天。家鄉拜土
地公時,似乎較為簡單,就是一大疊的壽金或福金。
廟埕拜亭上閒坐、主事的社區民眾盡皆不識,我就在左近徘徊隨
意看看。學甲村落的角頭廟多奉祀原鄉或分靈大廟神祇,動輒飛
每到上白礁或大刈香的日子,多數學甲人總會問一句:蜈蚣陣到哪了?
大道公轎到哪了?
今年雖然有了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協助作GPS定位,上網便可
看到大道公轎與蜈蚣陣的位置,但是我還是喜歡聽到身邊識與不識的人,
紛紛問起:蜈蚣陣到哪了?大道公轎到哪了?
臺灣各地的中元祭典中,至今仍有少數幾處採中元醮的形式,
其中基隆最富盛名,規模也最為弘大。醮儀本屬道教,意在驅
除不祥,祈求平安。然而中元醮乃以普度為核心,遂揉雜了佛
教盂蘭盆會的部分法事。
基隆中元祭典,早年一如其他醮儀,設有主會、主壇、主壇、
主普,稱為「四大柱」,由值年爐主主事,各自搭設天師壇、
雞籠中元祭原以種種科儀與普度為核心,然而燈火才是中元祭
中最強烈的意象。猶記得十年前遷居雞籠時,在西定路與定國
街間起伏錯雜的狹窄街巷中,一到舊曆七月,仍有三五家戶會
在門前點起一盞昏黃溫熱的燈火,大多是一葩燈泡,偶爾竟會
見到一戶點起極為傳統的油燈。
學甲上白礁祭典繞境香陣中,歷年來仍有不少藝閣維持真人
裝扮的傳統,稚騃的臉龐與民間的神話傳說,成為香陣行列
中最吸引鏡頭的主題。年年跟著香陣走,我笨拙的取鏡下,
誠摯希望這些藝閣可以長久存在,成為學甲小鎮風情中最華
麗的一頁。
所謂藝閣,乃是先民自閩南泉廈傳來,原本為木製棚架,加
以彩飾,由人力扛抬。上有能歌彈的南管藝妲,裝扮為戲曲
暑假才開頭,中秋月餅的海報與橫幅廣告,已早早懸在便
利商店的門口。父親節、七夕與中元的廣告則在燠熱的夏
季裡交錯提醒:父親節要送上溫暖大禮,七夕要有浪漫的
夜晚,中元節要趕緊儲備「歸箱」「澎湃」的祭品。
台灣的主要節日,總是不按日曆上的時序,在媒體與商品
廣告上以大步超前兩、三個月的聲勢,不斷預告。預告著
商品等於節日的簡單連結。於是,年節變得非常省事,採
小時候逢上白礁當日,學甲鎮上的各級學校只上半天課,有時
甚至十點就放學。那天,有不少小孩更是早早請了假,敲鑼、
打鼓、舉旗、扛儀仗,賺一天的囝仔工的。還有藝閣、陣頭也
少不了小孩。
宮廟裡執事的是老人,跟班、跑腿的是庄頭裡的小孩,擺開來
的則是自己庄廟的熱鬧。
現在,不知道還有多少人的頸項上還掛著紅棉線串起來的
香火袋?
香火袋貼在胸膛,那個神祇的名,某個庄頭舊號,還有多
半被暱稱為「廟裡」的某某宮廟,就這樣靠近心跳與吐納
的位置。香火袋十分粗簡,絕無裝飾頸項的作用,就像一
些隨手裝貯進遠行包包,卻可有可無的東西,一直跟隨著
,我們卻又容易遺忘。
陪Y到霞海城隍廟拜拜,聽說廟中月老很靈,祈求姻緣的
男女絡繹不絕。而各種奇異的傳說,則在命理節目荒腔走
板地流傳,讀「486的大丈夫週記」,格主人稱486大哥,
在霞海城隍廟效勞,詼諧的分享紀錄,常令我大笑不止。
有人傳說半夜12點,帶100朵玫瑰花放在廟口,當早晨
香客拿取之後,自己會得到更多的加持;還有人說:在廟
裡頭拿一棵糖給自己喜歡的對象吃,對方就會愛上自己。
一直懷著重睹釋奠典禮的心思,卻多年無法成行。教師節早已
取消了假日,而國文課常排在晨起首堂,根本無法在台北與基
隆間兩地往來,只好年年擱延。今年教師節落在週日,想趕在
返鄉的車班前,站在東西兩廡的廊下,重溫十八歲時曾經歷的
的天色、燈光與聲響。
第一度接觸祭孔,早在小學之時,母親牽著我們兄弟,冒著未
(國小四年級的哪吒扮相)
收到觀佑文化工作室拍攝的「台南縣學甲慈濟宮戊子香科上
白礁謁祖遶境祭典」影片,夜裡在電腦上播著,獨自看著三
月十一日,由晝到夜的遶境留影。老舊的冷氣機轟隆作響,
我細細聽著鑼鼓與八音。
首日的香路主要在學甲鎮東南及東部村里,經過中社、新二
港仔、三塊厝、溪仔墘、東竹圍、東寮而入大灣,在大灣聚
落裡蜿蜒遶境。
早年首日香路曾遠至佳里鎮的營頂、佳里興等地,稱為「過
堡」,這是「刈香」的慣例,老一輩的人說「刈香要刈過堡
」,走出信仰圈,接受更廣遠的香火。然而近幾科僅到鄰近
大灣的佳里溪洲社區,俗稱「大灣溪州」的聚落裡,算是保
一連三天,我都起晚了,趕到後社時,蜈蚣陣早離了廟埕,
甚至已經邁開香路,遙遙而去。
三月九日一早,蜈蚣陣特地繞進學甲國小的校園,停駐在玄
關之前。緊跟在後的則是後社角西龍宮、聖和宮、集和宮及
下溪洲慈太宮的神轎、陣頭,宛如一場小型遶境。隊伍一驅
動,沿著國小圍牆遶行,依序在幾個大小校門逡巡出入。
在興南客運上顛簸近一個小時,車子轉入佳里車站,一群曬得
黝黑的男人彼此喚著:「學甲乎?準備欲落車囉!」司機擺手
制止了他們。
其中有年輕、有精壯的,更多人則與我的父親大約相仿。頭髮
夾雜灰白,身材不高,多數穿戴著某某宮廟贈送的汗衫、鴨舌
今年家鄉學甲慈濟宮舉行每四年一科的「刈香」與年度上白礁祭典
遶境,因為三天的香期都在上班日,也或許現代社會變遷,兼以少
子化,今科的蜈蚣陣、羅姓角八仙棚神童一改舊年須擲筊決定的盛
況,至今仍無法足數,我想身為學甲人一定不會忘記三月十一這個
日子,也會記得曾經伏跪在蜈蚣陣前或擠在慈濟宮廟埕,等著蜈蚣
陣繞行的情景。請旅居各地學甲鄉親或保生大帝信眾,如家中如有
適齡孩童,踴躍參予這項學甲人的年度大慶典。
待得蜈蚣陣出廟庭,我騎上機車,到宅口興太宮、下社仔白礁宮、縣內仔
太安宮,拍攝藝閣鑾輿。沿香路各庄廟多已至大廟參香,在廟庭等待迎接
香陣到來。我回家拿了隨香香環,遠遠聽得鑼鼓聲,前鋒陣已過了廣文路
縣內角,正向華宗路、民權路而來。
大道公轎在香陣最後,總要十時許才會出慈濟宮廟庭。我便驅車前往新寮
普濟宮,想好好看上一會熱鬧。新寮角還是很傳統的農村,人口不多,廟
庭寬廣,視角開闊。廟前有水潭,傳說是學甲風水地脈的水頭,水尾則在
七時許,蜈蚣陣神童早已裝扮完成,依序「上馬」,登上蜈蚣枰上。法師
正在作法,準備啟程。後社集和宮蜈蚣陣是台灣西南七大蜈蚣陣裡,唯一
還維持人力扛抬走完全程。即便分成三班壯丁輪流扛抬,仍是結實苦差。
十餘年前,常有扛抬工人,半途罷工哄抬工資的情形。當年的慈濟宮董事
長周大圍先生,還曾經親自下場,引來信眾響應,沿路招募工人,補齊人
手。後來,又從軍中商調軍人協助,才解決難題。
農曆三月十二日,我在車上,讀完聯合報、中國時報、人間福報的「上白
礁」報導,十分悵然,記者們似乎翻抄年年一律的檔案,急急在截稿前交
差而已。沒有腳印,也沒有傳說。
三月十一日,凌晨三時半,我回到學甲,推開家門,又倦又躁,這是我隨
香還願的第一年。
大姑在時,年年都要由台北回鄉隨香,總要隨香陣出了庄,才慢慢徒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