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我第一度在基隆投票,選舉市長、市議員與里長。

 

投票,多數時候只能過過一日主人的癮,台灣公民想參與政治,影響決策,想像城市未來,所能使出的力量還是太小。

 

不過,我看街頭路尾的選舉現象,還是看得興味盎然。昨日里長,帶著市議員候選人的助理,逐戶拜訪。連連對我們說:「議員為咱們修路,咱們這的票要開出來,要不真見笑喔!」里長說的是月前社區裡重鋪了柏油路面。里長那句「票要開出來」,讓我恍若回到二十餘年前的鄉間,一個又一個住滿同姓宗親的鄉鄰裡。關上門,我想起媽媽轉述棟長的抱怨,這棟公寓裡,連修一座水塔馬達,都很難達到共識。

 

上班途中,每個晨昏,不同的街角總有候選人鞠躬拜票,有的是一色搶眼的制服,高喊一致的口號;有的是孤身一人深深鞠躬;有的只穿上競選背心,默默地一如平日,指揮交通,導引垃圾車進出;還有競爭的候選人只隔著三五公尺,各自鞠躬,一直喊著拜託拜託、拜託拜託。

 

我很喜歡觀察種種的細節,比如看到某一里里長候選人的看板上強調「隔壁尚親,相鄰尚近」,心裡覺得狐疑,里長本就在社區裡,強調親近到底有甚麼賣點?特地繞了一圈,才發現這一里橫跨了三個大社區,又被大馬路各自阻隔。出身某社區裡的候選人,當然要強調自己最貼近在地。

 

又聽同事說解,才了解這一里開發的歷程,哪個市長的年代,建了哪個社區,哪個政治人物,又如何在當地發跡。一個標語的背後,牽連著地方政治的密碼。

 

我看著同樣鞠躬拜票的各色候選人,聽他們的語氣,暗數他們站崗的時間,觀察他們的表情與路人的互動,然後調出中選會選舉資料庫的歷年數據,比對我心中的印象。就會發現,同樣拜票,選民的取捨好惡,即使在直觀、感性中,仍有相當客觀的因由,可供判斷。

 

今年基隆市的各陣營的看板上,幾乎都看不到具體的訴求了。只有小黨大聲疾呼要向中央政府要回經費來。心裡不禁擔心,基隆的各派人馬,是不是都已看壞這個城市的未來,盤算著誰上誰下,換了招牌,卻玩一樣的遊戲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