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家鄉台南的會考、特招榜首陳姓同學,痛批免試是笑話。說來台灣的媒體好像越來越習慣這種直覺、感性的報導視角。這篇報導幾乎不用讀,多數人都會知道他的態度。
直覺、感性的視角並非沒有參考價值,其實我們許多當下直接的反應,正是憑藉我們長期面對生活世界所積累的經驗而來,其中必然經過相當的實際驗證。所以如果以利害趨避來說,許多人的直覺反應並不差謬。
然而十二年國教政策,所想追求的並不單純是個人升學前途的趨利避害而已,政策所想要達成的具體目的,是想讓原本階層細分的高中職教育體系攤平,使過往的志願排名模糊,落實為具體方案,其實就是「就近入學」。如果說得更直接,就是盡其可能的「常態分校」,推展到最極致,除了高中、高職、五專的基本分流外,終極的政策結果便是高中職學區化。
因此,會考榜首能不能進入傳統第一志願,本來就不是十二年國教制度設計時所欲考量的問題,而只是家長與考生對自身前途的利害抉擇而已。
或許在媒體報導上紛擾不斷,然而對絕大多數考生而言,選擇鄰近學校入學,並沒有太多困擾。因為,長期來看,選擇相近的A高中、B高中、C高中,或者D高職、E高職,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也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真正出了社會,高中職的文憑,是否能真正決定了人一生的發展。我覺得值得好好想清楚!
那麼由台南區陳姓榜首的例子上,我們所能觀察到是甚麼呢?免試升學的制度,使得想念傳統第一志願的學生,管道不如過往一樣順暢,他可能必須多考一次特殊招生,才能如願。
然而除了他必須多考一次之外,他的傳統競爭優勢是否真正受限了呢?再退一步說,就算他個人的競爭優勢受到限制,對於全體民眾的利益來說,究竟是好還是壞呢?
就從常態分班來看好了,政府強制要求常態編班以來,許多人仍不斷嘗試從因材施教的角度,希望能力分班。然而,能力分班在實務上是否能真實達到因材施教呢?只要站在第一線,大家摸著良心誠實面對問題,答案很清楚:不會!因為能力編班之後,最血淋淋的問題,就是資源如何分配。
是分配到競爭態勢強的學生,還是分配到競爭態勢弱的學生身上?學校如果將最好的資源都投資在最需要幫助的學生身上,在世俗社會裡,所會遭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因為你幫助了其他的孩子,他的孩子分到的資源就少了。
那麼強制常態編班後,是否就沒有資源爭奪的問題。答案是:還是有!然而因為群體模糊化了,就無法將資源精準地投資在某些優勢族群上了。即使有人想照樣把資源留給特定族群,他面對可能受到的反撲、攻擊,自己就要掂掂斤兩。我想,如今連任教的老師都不能接受,憑甚麼我們班的資源就較少?
一句話!「無我是較小漢喔?」
所以,誠實面對十二年國民教育的紛擾,其實很簡單,怒吼的家長、學生就是覺得資源分配受損,他過往所擁有的優勢不再那麼強勢了,如此而已。
他的優勢受限,是否對整體社會不公平呢?那就得看你的價值評判標準了。你可能認為一分一分的競爭是公平;我卻認為將整體國教資源徹底攤平,使其達到均勻,才是真正公平。換言之,當我的孩子能就近選擇,念安樂高中、基隆女中、暖暖高中、中山高中、基隆高中、金山高中、石碇高中所享有的各項資源,包含師資、設備、課程與他可能接觸的人際資源都極盡可能相近時,那才是真正公平。
你認為考試時的一分一分,都是用功得來的,所以公平。我卻認為每一分背後都是無數的資源所累積起來的,未必公平。而當高中職教育已經定位為國民基本教育時,那麼就意味著,國家必然介入資源的分配,而不能取決於個人優勢與劣勢的對決。簡單來說,在這個階段的教育裡,不容許你因為擁有競爭優勢而有比較多的資源。
那麼對全體大眾普遍而言呢?是怎樣比較有利呢?
附帶一提,我不擔心特招的問題。我認為免試三、五年後,特招制度就會萎縮。因為絕大多數人的心理很明白,無論成績高低,多數人都不想要多考一次。特招所能招收的母群體會逐步變小,對於辦特招的學校來說未必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