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日在高三講〈原君〉,說到黃宗羲論述「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其實意義有點滑動了,在儒家原本的傳統中,忠君與孝親,是完全不同的層次。
忠,必須「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不能「以順為正」,那種窺探君主心意,曲意奉承侍候,言必稱君父、君父,以孝順之道侍奉君主,乃是臣道的墮落。秦檜、嚴嵩就是這一路貨色。
其實黃宗羲在〈原臣〉中就提到:「君有無形無聲之嗜慾,吾從而視之聽之,此宦官宮妾之心也;君為己死而為己亡,吾從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暱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明白指出,君主在不動聲色,不出言語時,就有一種臣下,立即能依順君主心意,服務得妥妥貼貼,根本就是太監者流做的事。
君主不合於正道,臣下可以離去,可以革命變置,乃是天經地義之事。
然而孝親,在儒家來說,完全不是這樣的層次。因為君主可換,親長卻難以割捨。對君主可以強力勸諫,像魏徵、包拯那樣,死揪住不放。對父母卻必須委婉。
所以那種孝順君父的思維,全然是扭曲了儒家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