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到聯合報今日的社論〈教師與學生「勞工化」衝擊校園倫理〉,認為大學「學生勞工爭勞權與教師工會爭團協」,「可能對已經日益脆弱的師生關係與校園倫理造成衝擊。」其實,恐怕是因果錯置了,是新的社會結構,導致舊有的倫理關係,已經左支右絀,更無法維繫新的秩序了。

 

我認為,如果新的結構已經形成,新的局勢已經到來,就要趕緊思索新的倫理與規範,透過持續公開辯論、對話,讓新的結構、局勢能夠安穩下來。

 

有趣的是,不斷呼喊倫理受到衝擊的人,在舊有的結構中,往往就是既得利益者,而且不斷以權位、優勢,弄髒舊有的倫理關係,使得原本的秩序,備受質疑。當挑戰的聲音出現,他們才用力疾呼:維繫倫理。

 

也往往是既得利益者無所節制,只信奉權力、利益,而全然不知信守原有倫理中的本分,才讓原有秩序崩解,所以自身就是破壞舊有倫理的最大力量。簡單來說,往往就是君不君、父不父,才弄得臣不臣,子不子。所以到了孟子才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敗壞君臣、父子合理格局的君、父,有甚麼資格談臣臣、子子。

 

更何況,當台灣已經逐步建立起公民社會時,在平等的關係上,建立合理契約式的連結,已是大趨勢。此時此刻所謂「倫理」,必定要重新立足在契約式的連結上,確立明晰的權利、義務關係,在尊重每個個體的基礎下,透過社群內的協商、對話,才能形成共有的價值追求。

 

而非任性地拒絕建立合理的權利、義務關係,既不願意協商,也不屑於對話。只希企恢復舊有的權威,希望用獨斷的指令,維繫所謂的秩序,卻又自稱要維繫傳統倫理。

 

如果只想要拼命往過去的時代拉,只想要回頭走回舊體制,都將終歸於失敗,只能眷戀過往時光而已。而且對新格局抗拒越久,往往最後就要陷入完全被動的處境,乃至完全無法收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