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白沙屯媽祖神轎今年回鑾的香路上,突然走入了揚子中學的校園,
校園主事者與學生聚集圍觀膜拜,現場宛若嘉年華會。這樣一段插
曲引發全國教師會罕見地以新聞稿批評,而劉南芳女士也在報紙投
書指責。全教會主事者與劉南芳女士或許正囿於個人宗教背景,無
法了解台灣民間的信仰傳統,對於整個事件也過於多慮。

台灣民間廟會本就充滿十分庶民的歡樂氣氛,因此各種多元的元素
可以不斷融入,由充滿宗教意味的家將、宋江、小法,襲自古代官
方儀仗的涼傘、神輿、排班、鑼鼓、神馬,乃至詼諧逗趣的素蘭出
嫁等等,電子花車也不缺席,各種民間元素無一不具備。這種文化
風格,在歌仔戲、布袋戲的生演過程中,不也是如此。不然胡撇仔
與霹靂又何以產生。走在香陣裡的有虔誠正信的信徒、也有穿街走
巷看熱鬧的遊客,當然地方角頭與好事者也參予其中。

民間生活是什麼生態,民間信仰就出現怎樣的風格。我們可以正視
家將陣頭或轎班人員,不免聚集許多不愛唸書或中輟的學子,思考
改善之道。但是我們卻不能因而忽略許多苦心維護藝陣傳承的老師
傅、地方人士在其中所下的苦功,甚至對孩子們所產生的正面教育
意義。在全教會的新聞稿中卻牽連上學生參與廟會、宗教社團的問
題,未免模糊了焦點,也讓人再次感到對廟會與藝陣的汙名指責。


歷來對藝陣污名化的指責,從未少過。然而如果歌仔戲可以走入國
家殿堂,成為我們台灣人的驕傲;胡撇仔可以被視作台灣戲曲的豐
富元素,甚至充滿魅力的表演型態,那麼藝陣為何要被污名化?中
輟生的問題不是藝陣傳承所衍生的,而是教育主管機關沒有盡到自
身職責,為孩子規劃出應有的出路與空間,只推給基層學校解決。
這些問題,全國教師會的夥伴們相信一定很清楚。


全教會的新聞稿標題說得客氣:「尊重地方宗教信仰、善意提醒教
育中立」,然而卻令人想要進一步質疑,所謂讓宗教「隔絕在校園
之外」,以維持教育中立,是否只是針對台灣民間信仰而已呢?否
則每年校園之中熱鬧風行的聖誕節活動,播放平安夜的聖歌,怎麼
不見到全教會也發出教育中立的呼籲?難道廟會就是迷信?而聖歌
就是正信?神輿駐駕是干擾教學活動,而聖誕節就是師生同歡嗎?

身為台灣民間信仰的信徒,在聖誕節我同樣也與學生同樂,為何區
區廟會的插曲,全教會的夥伴們就如此緊張呢?而台灣校園中真正
缺乏的,是健全完整的人文教育、哲學教育、宗教教育。我們只怕
學生接觸的不夠全面,層次不夠深入,根本不擔心學生接觸了哪些
宗教活動,就會「迷信」。隔絕宗教活動當然是一種教育思考,然
而這樣真的足夠嗎?我們全體基層的教育人員,應該可以更近一步
深思。

在新聞稿的後段,提到廟會鋼管舞秀的問題,這當然是某種光怪陸
離的社會風氣。然而捎帶進白沙屯媽祖回鑾的事件評論中,這樣的
形象塑造,難道不是對民間信仰以偏概全的詮釋嗎?

劉南芳女士的大文中,提到政治人物利用宗教求勝選、護航、參拜
拉攏的問題。我也不贊同民進黨政府發動所謂「眾神護台灣、加入
聯合國」的遊行,這讓許多不贊同這項公投議題的信徒們,有種信
仰遭受政治隨意消費的感覺,然而據此牽連到所謂「迷信」,則讓
人不禁要喊冤。那美國總統或台灣政治人物參加基督教早餐祈禱會
,豈不也讓基督教成了「迷信」?政治人物消費宗教信仰,應該受
到批判,但不能據此指稱台灣民間信仰就是「迷信」。

身為學校教師會的幹部,我對於全教會的努力一向支持與關心,而
身為歌仔戲的戲迷,對於劉南芳女士的投入心力更是認同與感動。
然而對於白沙屯媽祖回鑾插曲的問題評論上,我卻深覺你們是過慮
了,甚至不免帶上自身信仰的偏見,以致模糊了焦點,真正該受批
判的對象反而被放過了。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