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中的週六下午,為基隆烹煮的石頭湯再度揭鍋。

歲末的活動繁多,一同來參與的夥伴較少,大家趁此談得更多更深一些。兩位外國朋友在無用學堂中,加入我們席地的對談,交流更開闊的經驗。在第三場的活動中,三位主辦者、無用學堂的主人與參與夥伴,延續三場溫石計畫以來的觸發,思考未來的可能。

前一陣子,在嚴寒的天氣中,一位街友在文化中心遽逝。讀著報導的文字,驀地想起在第一場石頭湯時,曾與這位街友攀談幾句,請教他的姓氏,聊起一點生活的經歷。偶然的緣會,又倏地交錯,永久遠去。 我和大家分享時,談起這段新聞。說前兩場的分享時,我講的都是體制的問題,然而落入我們具體的生命經驗中,我們都可能在偶然的相遇中,成為承接別人或者被承接的人。承接,不一定是完整嚴密的安全網,可能就是一個便當,一句話,拍拍對方的肩膀,或者無聲的陪伴。可能是脆弱時的支持,也可能是見到霸凌時不助長,甚至發聲一下。 我們不知道每次的承接能有多大的力量,但是有時就因為出手承接,就讓人有不同的走向。

夥伴提及面對無家者,一開始仍難免受到直接的經驗與印象牽引。我覺得這是很勇敢的分享。就如同我們面對群體中的邊緣者、被排斥的個體或者被霸凌者,一時難以突破原有的印象。無論對己對人,期待一步到位,十分艱難,甚至是過度苛求。然而,所有友善的對待,都需要反覆的練習,練習改變經驗的限制,練習對待的模式,練習換位的視角。接受自己、所有的人的改變可能要一步一步來。但是總是往友善更為靠近。讓友善成為自己的習慣。

我想起上次石頭湯,遇到那對熱心協助街友的勞工夫妻。同樣出身勞動家庭的我,因為長期擔任教師的慣性,一開始有點警戒,抱持一點試探的心態,反覆攀談,理解他們協助的方式,發現許多扶持的方法,可能會超出我們習慣的視角。 動手料理的過程,夥伴的廚藝顯然日漸熟練,而我卻依然笨拙,只是手做的過程真的十分療癒。料理完成後,一群人圍對著用餐、聊天,是我每回最期待的時刻。一如無用學堂的燈光,溫潤而澄澈。

我和年輕的主辦人,聊起近來關心的種種。關於那些帶來衝擊、憂慮又糾心久久的事件。有些心境,總需要年齡與經歷的篩子一再過濾,才能讓自己更加強健與冷靜。 生活周遭,選舉的氣氛濃厚,我很認同夥伴說的,多數人總是較關心特別上層,特別大的問題。然而很多小的、細瑣的,在我們周遭的事物,很值得我門持續經營與積累。日子久了,便能生發出力量來。

我笑說,就如同說母語。有些人會努力論述語言霸權的問題,然而我們也可以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把母語說好,說得漂亮,說得細膩,說得觸動人心。我們可以伸手去支持他人,也能好好先把自己照顧好。

時刻一到,我們提著餐食一同上街,在文化中心、海洋廣場、陸橋、基隆南站,尋覓著無家者的蹤影,遞上便當、甜湯,請大家試試味道。走在基隆的街頭上,經過這三個場次,我們對於基隆與人際的想像,一定會有新的可能。

 

79537257_3176049855742612_5491485471735283712_n.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