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與台北文學獎
古典詩書寫,能否繼續留存?當下這群古典詩寫手,真否構成一個
世代?
這些問題,我仍無法確定。坐在兩場頒獎典禮,看著楊維仁、吳俊
男、張韶祈、許舜傑、李佩玲等熟習的名字,還有更早一兩輩的吳
雁門。由五十餘歲至二十六歲,似乎臺灣當代古典詩創作已有局部
圖像,持續生發。
然而,後勢仍待長期觀察。當代古典詩寫手,除了彼此之外,是否
還有純然的讀者?傳統文學中,讀者與作者本就疊合。然而,如果
期待古典詩創作,還能夠進入當代文學閱讀的視域,除了酬唱聯吟
外,必須有機會面對更多的閱讀者。
當我拿著獎盃,面對台下的鏡頭,與杜正勝、馬英九、焦桐握手微
笑時,我常想著,會不會有其他人也拿起詩卷,讀上幾句?
我原知道,每個詩人吟詠時,心裡總會有個預定的讀者,想著對方
如何讀,如何理解,相互能夠接契,一如張大春與吳雁門。我自也
不外於此,我寫詩給文瑜、妤玲與我的學生,然而我卻知道我的讀
者可能是知灝、建男、國智、富鈞,或者陳文華老師。他們和我一
樣,仍然不合時宜,寫著古典詩。
那麼,不寫詩的人,即便與我側身,相處親密,他們是否會偶爾讀
讀我的作品?
陳文華老師評論說:「老輩詩人身上經常可以窺見的:諸如老成的
筆調、沉鬱的風格、書卷的賣弄等等,在本屆的作品中即不多見。
取而代之的,題材上是生活中瑣事的回味,沒有煌煌大言,沒有家
國生民,但也別具心意,不失風趣。格調上則是清新自然,直抒胸
臆。......但可以斷言的是假如這些作者未來成為古典詩人的主幹
,那麼台灣古典詩壇就有了新的面目,而與前輩作家形成截然不同
的流派。」
今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分教師與學生兩組,多數老輩詩人無法參賽
,八份詩集,搜羅詩篇各達三十,教師生活節奏與趣味自然展現,
率以師生、妻兒、遊歷、什物翫賞為主。家居生活,筆墨自不會太
過沉重。
然而,相類的作者在台北文學獎中,筆調卻又不約而同,憂國憂世
。徵稿只限一首,律絕不限。單篇作品成為評審凝視的焦點時,多
數作者選擇了七律,更一一寫到紅潮起落,家國憂危,寫在高樓,
寫在亭臺,寫給故人。而憂懷鬱鬱的作者,也融入自己凝望的家國
中,成為讀者凝視的風景。
當代古典詩篇的鏡象,究竟映照了什麼?
今年得獎的年輕寫手,多數出入網路,偶有涉足民間詩社者,詩風
也判然不同。文學獎與傳統民間詩壇,難道漸行漸遠?1999年後,
各年度《臺灣文學年鑑》不再收納當代古典詩創作活動,這些事,
除了南山子、維仁、知灝外,大概就少人願談了。
感謝陳文華老師、簡錦松老師、方瑜教授、張健教授、許清雲教授
、顏崑陽教授、張大春教授、 鍾宗憲教授。南廬吟社、興觀網路詩
會、網路古典詩詞雅集諸位同仁。特別是沛芬、富鈞、建男、知灝
、維仁學長、風雲、卞思等。
- Jan 08 Mon 2007 22:47
二○○六年回顧-3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