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語文競賽結束,一位裁判講評時,除了說解大家誤讀的讀音外,提出幾個問題,與大家一起稽考。問題很有意思,大家也可以一起來研討。
前輩提到,大家用台語說「早點」時,習慣將「早頓」讀成「tsá-tǹg」,他認為該讀成「tsái-tǹg」,根據乃是我們說「早起」、「食早起」時,讀成「tsái-khí」、「tsia̍h tsái-khí」。不過我認為,「早起」念成「tsái-khí」,乃是「tsá-khí」的音變,「早頓」還是讀成「tsá-tǹg」較好。
另外,他提到台灣民間信仰中,常有所謂「刈香」、「刈火」,也有人寫作「割香」、「割火」,讀為「kuah-hiunn」、「kuah -hué」,他認為都是神靈分靈來後,年代久了,擔憂神靈衰退,要回祖廟進香過火的儀式,以強化神力。而「過火」(kuè-hué)音轉後變成「kuah -hué」。
不過這種說法,我並不贊同。因為台灣「刈香」的儀式,主要盛行於台南地區,有學甲、西港、蕭壟、麻豆、土城五大香科,稱為西南五大香,或南瀛五大香。其中西港、蕭壟、土城三個香科,都是「香醮合一」的形式,學甲香主要是繞境十三庄頭後,舉辦上白礁祭典遙祭祖廟,請水火的儀式。麻豆香的根源則是舊年迎鯤鯓王入麻豆的繞境儀式,如今不迎鯤鯓王,單純繞境而已。
這五個香科,除學甲香有遙祭大陸祖廟的儀式外,其餘主要就是建醮,並於地方遶境,與一般進香回祖廟「過火」的儀式大不相同。「刈香」的「刈」字意義,黃文博先生推測應該是「刈取香火」的意思,一般研究者尚無定論。但是就相關的祭祀流程來說,「刈香」和「過火」形式差異頗大,要說意義相同,我並不贊成。
而就詞彙比較來說,「過火」和「刈火」兩詞同時存在,要說音變而改了寫法,或許尚可推敲。然而民間只有「刈香」的說法,卻沒「過香」一詞。因此,是否可以如此推論,實有疑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