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報「語言癌」的報導一出,引來不少評論。有幾位論者都憂慮這樣的思索將使語文教育走向「語言純淨主義」。甚至認為有心人士批判「語言癌」,其實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透過標準語言的篩選,貶抑了現有語言中所交織揉合的許多文化元素。更有人直接判定這項報導就是為特定群體爭奪話語權力。
憑我的智商,即使殫精竭慮,也無法知道這些論者,誰有陰謀。
只是身為一個不長進的國文教師,我還是認為這些討論間,應該釐清文學語言、規範語言和生活語言的層次。
所有的文學語言,本來就無需受到藩籬所限,文學語言本就只有成敗,沒有對錯。說到底,只要讀者接受,甚至只是作者堅持,無所不可。無論是詰屈聱牙、枯寂乾淡、尖新奇巧、玉潤珠圓,或者就是文從字順,全屬於作者的藝術抉擇。
日常語言,則只要溝通無礙,從母子相對的媽媽語,情人密密絮語,乃至豆棚瓜架,廟口攤前,閒聊侃大山。只要彼此能通,也是無所不可。你想要進行一種正在進行的進行動作,都可以。
而麻煩的正是我們是否需要規範語言?所有的語文教育體系,其實或強或弱,仍難免要傳遞某種規劃化的語言。就連母語的傳授,也必須不斷釐清它與主流語言的不同,強調較為適切的語法與詞彙。
語文教育就是文學教育嗎?語文教育只需要教授日常語言嗎?語文教育需不需要指引一種較明瞭的範本呢?
將這些問題討論清楚,可能比誰有陰謀來得重要一點。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