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歌單挑戰】
Day 9. 讓你開心的歌 伍佰〈世界第一等〉
(嗯!)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週五,才要到中山女中輝誠學長的課堂上去觀課。而學期早已過了三分之二,時間緊迫,似乎不該等到觀課後,才嘗試翻轉教學模式。再等,恐又是匆匆數週過去。
在網路上多次瀏覽輝誠學長、勇宏學長所編的講義,也幾次拜讀輝誠學長所撰寫的〈學思達教學法〉,當下決定先閉門造車,何妨邊做邊調整。有了自己初步的經驗,再與學長的示範比對,也免於邯鄲學步,反而丟失了真義。
於是,這兩日就趁著空堂編好【阿盛〈稻菜流年〉補充講義】。比照學長們所編的講義,我的課程設計尚不夠詳盡、嚴謹,資料不夠廣泛,也有待深⋯⋯入。但是對於完全中學的學生來說,或許還是適當的份量。
今天上了兩堂課,嘗試先分成五組,為了不要妨礙原班級的安排,盡量不去更動教室的座位,勞煩各組學生自行移動,以利進行討論。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天歌單挑戰】
Day8. 提到藥物或酒精的歌 金門王〈苦酒〉
(我希望有一天我老了,我會很歡快地唱這首歌曲。我相信,我一定會的。)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個異性戀者,然而對於多元成家的討論,卻有切膚之感。不是因為布爾喬亞式的浪漫情懷,也不是因為想要攀附主流知識階層的流行。我思索這個議題,固然以平等、平權等價值導向為背景,然而切入點,極為簡單,亦即需求為何?如何成全這樣的需求。這樣的解決方案是否真能解決問題?以及我們可能要承擔有形與無形的成本為何?
我自身就是個身體不便的輕度肢障者,我們的社會都努力去建構出友善的環境,讓許多特殊需求朋友可以更自在的生活。更何況,不同的性別傾向本就是天生自然,他們的具體需求,不是要被包容、被關懷、被尊重,而是應該受到完整制度的保障,否則所謂包容、關懷與尊重,只是空洞的話語。具體生活中的飲食男女、財產分配、民事權益,怎麼是包容、關懷與尊重就能解決?
更不必諱言的是,我和許多人一樣,因為自身條件的限制,有可能終其一生,不能走入主流婚姻的門檻中。如果很幸運,有一兩個人,雖與我並無血緣,因為情逾手足,或親同父子⋯⋯、父女的感情,願與我扶持相助,養生送死無憾。結果,一旦我先離開人世,他在法律上不但不如我疏遠的血親、姻親,甚至與路人無異。
這些需求,明明白白,有血有肉,具體存在。那麼,我們的社會如何成全這樣的需求?難道,也是要跟我說,我們尊重你、包容你而且很關懷你,你也退讓一下,放下需求好了?難道你要說:反正人沒有婚姻、沒有相扶持的家人,也可以維持基本生存嗎?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天歌單挑戰】
Day7:開車時會聽的歌 鳳飛飛〈葬花〉/ 陳淑樺〈夢醒時分〉
不開車,就寫騎車時會唱的歌吧!
從大學時代遺留的積習,直到現在,我自己一個人騎車時,多半還是吟唱古典詩詞。鳳飛飛的〈葬花〉,原唱者是靜婷,我卻是在「飛上彩虹」中,聽費玉清演唱學會的,在諸多〈葬花吟〉的改編版本中,我學來也較不費力。而身為一個男子,也難免也有類似的感慨。
陳淑樺〈夢醒時分〉發行於1989年11月,當時我剛踏入國中,這首歌是中學時代後耳熟能詳的歌曲,從強說愁的年紀開始,一直深刻印在記憶中。搭校車上學的年歲,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流瀉在車裡的廣播節目,總是播完〈夢醒時分〉後,響起:「中原標準時間,七點。」的聲音,那正是我踏上校車的那一刻。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天歌單挑戰】
Day 6. 讓你想跳舞的歌 鄭秀文〈眉飛色舞〉
(我只記得這首啊!)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天歌單挑戰】
Day 5.放得超~大聲才過癮的歌 陳昇、伍佰〈等無限時批、愛情限時批〉
(超歡樂的!真正心花開......)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天歌單挑戰】
Day 4. 讓你想起一個你寧可忘記的人的歌 陳昇〈然而〉
(只有毫不在乎的事,才能真的遺忘。其他的,不會忘的,只有釋懷與時隱時顯的思念)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天歌單挑戰】
Day3. 讓你聯想到夏日時光的歌 品冠〈最想念的季節〉
(夏天,總是有很多故事!)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天歌單挑戰】
Day 2. 你很喜歡且歌名中帶有數字的歌 梁靜茹〈如果有一天〉
(有數字的歌真多!很難挑選耶!XD)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天歌單挑戰】我也要玩............XD
Day 01. 你很喜歡且歌名中帶有顏色的歌 范瑋琪〈黑白配〉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總是記得那一雙慧黠的眼神,隨著誠然無欺的笑容望來。你,一個漂亮而和煦的男子,就這樣停留在十餘年前的模樣裡,永遠不會再改變了。
其實,我們從來不曾真正熟稔過。我們認識的太遲,相處得太少,興趣與追求自也不同。在深深淺淺的對話裡,你所說的常是我陌生卻深感新奇的世界。你總是笑著說話,即使說的是偶爾才流露的掙扎與憤懣,也不例外。
我聽著你說話,心想一個男子竟可以如此溫和而清澈。⋯⋯
相處得那麼少,可是在每個片段中,我生性內難以遣除的彆扭作態,或者短淺無知,都能受到你理解的對待。你侃侃而談,又每每在適當的地方停下,聽我說話,像熟悉的朋友一樣。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日屏風表演散場後,在出口填了問卷,突然發現基隆市文化中心配合東北角藝術節,贈送庫存的出版品。我一眼就看到尋覓許久的《鬼府神宮─基隆市陰廟調查》,該書由李豐楙、賴政育、葉亭妤調查編撰,共載錄了58間陰廟檔案。
當年指導學生從事基隆古典詩社、基隆古砲台兩項專題研究時,常趁著課餘,躲到文化中心三樓的基隆文史資料室,常常一待就是一個下午。
每回印好所需的資料後,我就在資料室內讀著剪報、各地地方志、基隆相關研究的學位論文等等,隨手筆記抄錄一些。在我心裡,也默默浮現周植夫先生、北管子弟社團、戰後遷台的閩南人、基隆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三府王爺、臨港線、深澳線......等等一個又一個的主題,可惜我學力困乏,感興趣的學生也不多,一起合作的伙伴更是電流星散,各有高就,幾年下來,多數主題一直不能如願完成。唯一能憑恃的是我精力還在,熱情猶溫,或許還能等待來年。
當年翻揀資料時,就曾看到《鬼府神宮》一書,可惜多方求索不得。陰廟本是民間信仰的重要現象,只是一般人難免避忌,研究者較有限。許献平先生曾針對舊台南縣北門區的陰廟詳加調查,我逐一拜讀,對於民間信仰的實存與心理空間開始有不同的思索。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站在文化中心的演藝廳裡,看著布幕上投射出「期待再相見」,原本還浸在剛剛接連的笑聲中,心裡頓了一下。看完今天的「三人行不行」,「屏風表演班」就要這樣在眼前謝幕了嗎?
從大學開始,看過好幾次的「女兒紅」,還有「莎姆雷特」、「徵婚啟事」、「北極之光」、「我妹妹」、「昨夜星辰」,而最大的遺憾,則是一直沒看過「京劇啟示錄」,常在預算、時間和慌忙的俗務中錯過。在笑聲中有過感動,也曾有過些微的嘆息。很多臺詞都曾刻入我的心頭裡,在往後的日子裡緩緩發酵。也因為如此,我以前常覺得李國修演得太陷溺,也演得太用力。
屏風演完明年度四月的「莎姆雷特」吉慶版,就要封箱,歸檔到這幾代人的記憶裡。下次再和學生講到那些台詞時,他們如果也被觸動,還有機會追索原來的演出風采嗎?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日來一篇國小四年級的閱讀測驗,因為家長無謂的聯想,竟弄得沸沸揚揚,地方民代還煞有介事,搬到議壇上質詢縣長。一時間家長、民代與縣長都化身為社會道德的捍衛者,擺出立懦廉頑的姿態,悍然批評起教師取材、命題如何不當。而學校也唯唯諾諾,不敢維護教學專業。
在媒體與政客的競逐演出中,一幕幕活脫是古代宗族社會開祠堂公審的翻版,掌握世俗權力者憑著自身的喜好,跳脫原有的文本脈絡,指黑說黃。
原文取材自楊茂秀教授的童詩作品〈雞招待客人〉,模擬童言童語說出白切雞的樣態。家長與議員看到「雞招待客人、脫光光、哥哥,妹妹」等詞彙,便指稱引發不當聯想。將「叫雞」暗寓為「召妓」,本來自粵語,或許隨著早年港片與港劇流行,也成為台灣社會部分階層通曉的語言。⋯⋯
至於哥哥和妹妹的聯想,在漢語社會中,由於本以血緣倫理結為核心,所以社會的人際互動,也慣常模擬親屬稱呼,鄉鄰左右慣稱阿姨、叔叔、伯父、嬸嬸即是如此。至於男女互動,則更習以兄妹姐弟稱呼,即便舊日情人、夫妻也是如此。這相當程度反映漢語社會中,宗族倫理力量遠遠凌駕於男女情愛關係上。君不見《笑傲江湖》中岳不群與寧中則即使結褵多年,仍然互稱師兄、師妹,可見一斑。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