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懶惰鬼,對於正式的文書資料,通常都是概覽重點而已,很少用心爬梳細節。所以對於近來高中課程綱要的爭議,大體也都隨著媒體報導,觀察後勢而已。

 

而就我的觀察,歷年國文課綱的調整,對於教學現場,從未發生真正有效的振盪。國文教育如果要改變,恐怕還是得由教師群體自發而來。所以爭議發生以來,我都不曾真正把新舊版本的課程綱要找出來,仔細比較。

 

今晚正好看到網友分享景美女中黃靖茹同學所寫的〈反課綱微調:對於國文科教育的想像〉,文辭懇切,令我十分動容。她說:「編寫課綱時給予學生及教師充分的自由與自主,讓彼此在史實的基礎上透過自由的思考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與土地的連結」這些言語,出自學生的期待,當然特別令教學者在意。

 

她更提出對國文教育的期待:「不是每一位學生在經過十二年的中小學教育後都會成為文字工作者,但每一位⋯⋯都將成為讀者,透過文字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認識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認識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這樣的觀點,我也相當贊成。

 

不過當她提到103年所修改的國文綱要,直接刪去選文應顧及當代議題的建議,而她所題的當代議題就是指「人權促進、性別平權、永續發展、多元文化」等。閱讀至此,引發了我的興趣。趕緊找出新舊版的課綱加以比對。

 

目前教育部頒定施行修改後的課綱,一般通稱為103課綱,是針對100年頒定,於101學年施行的課綱修訂而來。而在101版的課程綱要總綱中,直接規範了各科教材編選要融入「生命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法治教育、人權教育、海洋教育、環境教育、永續發展、多元文化及消費者保護教育」等議題,這就是所謂重大議題。關於重大議題的教育,目前的課綱,大體都採取議題融入的模式。

 

 而無論是98、99、101、103版的國文課綱,對於選文的標準要求一律是:「選文應語言曉暢、具文學性,並顧及當代議題。」,只是在98版的課綱中,原先以夾註的方式,補充說明:「(如:海洋文化、性別平等、人權法治、生命教育、環保教育、永續發展、多元文化等議題)。」在99課綱中便不再加註這段文字。

 

 所以所謂刪去「人權促進、性別平權、永續發展、多元文化」等重大議題,恐怕是誤會了。因為無論有無加註這段文字,國文課本選文都一定要融入這些議題,會刪去夾註文字,大體都是因為課綱行文與體例的要求。一般來說,都會希望盡量不要出現夾注號,不要過於冗長,避免重出。當然,規定教材要融入這些議題,是否表示教學現場必定會深入探索呢?

 

我想教育夥伴、家長和同學們都比聰明。答案一定了然於心。

 

近來關於國文課綱的討論,主要的交鋒點,大體上應該來自朱宥勳〈除了歷史和公民,你知道國文課綱也被調了嗎?〉一文。

 

今晚我重新閱讀朱宥勳的原文。文章中,朱宥勳拿98版與103版課綱相互對比。不過,98版國文課綱並未正式施行,就修正為99課綱。當然,如此比較,可以清晰見到不同版本課綱主導者的思維。

 

對於朱宥勳的觀察,我另有一些看法。

 

首先關於文言與白話比例的規範,在98與99版本的課綱中,都逐年規定比例,而隨年級調高文言文選文比例由40%、45%至50%。在101及103年的課綱中,則直接概括規定「文言範文所佔比率為百分之四十五至百分之六十五。」誠然,後面版本的比例偏高,不過概括性的規定,在教材編選上較為自由,所以我雖然贊成文言比例降低,但是仍希望課綱採取概括性的規範。然而,不管逐年規範比例,或者概括限制。明人就知道,文言選文的編選以及各年段的教材安置,其實主要受到大學學測範圍的影響。

 

而且在教學現場上,多數教師仍會將多數時間用來講授文言範文,這實有不得不然的現實限制。現實的限制就是:授課時間、考試重點與教師習慣。我在之前也曾寫過文章討論,就不再贅論了。

 

至於文言文範文的編選,98課綱曾建議納入8篇以台灣為題材的古典選文,然而未及施行,在99課綱中,就改為4篇;101課綱中因為文言文的建議選文由40篇降為30篇,所以台灣古典選文也降為3篇。而無論8篇、4篇或3篇,就我觀察,這幾篇選文都不是很對多數學生的胃口,如果將這幾篇全部移給當代的台灣作品,不知會不會更好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