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91531_1119521401395478_5379674677192687112_n.jpg

 

近來一張聯合報民意論壇的截圖,在教育夥伴的臉書上往來流傳,批評當前的教育風行「翻轉」,而不知教導學生「修養其道德」。由於近來社會紛擾頻傳,人心驚懼,自然引起不少教育同業的分享、呼應。

 

截圖的段落乃是來自張森富所寫的〈荒謬教改養出驕縱世代 天下有大災〉一文。張先生目前任教於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忝為儒家學子,碩士論文也研究儒學,在臉書上隨意瀏覽時,偶然讀到「只有道德才可以作為主體」一句時,真感到雷霆萬鈞。脫離學院教育之後,不知有多久不曾聽聞「以道德為主體」的說法了,當下幾乎有「德不孤,必有鄰」的切己之感。

 

在網路上尋出全文,細加品讀之後,卻越讀越覺其怪異,通篇論點大可商榷。

 

張先生文中痛斥風俗所尚,沉淪無已,導致「校園內開始出現成群結黨霸凌、聚賭、販毒的學生;街頭上開始出現呼朋引伴叫囂、鬥毆、鬧事的年輕人。」,極力申言不可「以學生為主體」,而「只有道德才可以作為主體」,否則將來「天下有大災」。憂世之情,在文中油然而生。

 

然而風俗之沉淪,與「翻轉」何干?又與「以學生為主體」何干?

 

張文中說「只有道德才可以作為主體,『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學生正須學校師長教導,怎可作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無異『問道於盲』。」看似義正詞嚴,卻正好不合儒家意旨。

 

儒家的確認為人經由道德之自覺,人所面對的對象、世界,方能彰顯其意義,所以中庸才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王陽明更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人因為道德自覺,而立其道德主體。

 

所以如果主張教育以道德為主體,不但不該反對以學生為主體,反而要極力主張,無論教師和學生要立其大體(良知),自為主體。此一主體,在儒家而言,本是「天之所與我也。」,人人都具備的本性,所以孟子說得很清楚「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所以我全然無法理解,張先生為何在強調「只有道德才可以作為主體」後,會大談學生不能作為主體?而一定要以教師為主體。他是不認同孟子的說法呢?還是內心底真正想主張的根本是「學生正須學校師長教導」?

 

我認為老師當然應該管、應該教,但是一定要戒慎恐懼,我們不是真理,我們在道德修養尚有許多盲點。不再三警覺這一點,只談「學生正須學校師長教導」實在非常危險!

 

身為教師,當然有教學、指引的責任。我們在知識結構上,受過較完整的訓練;我們在人格養成上,多經歷一些風雨吹打,可能有機會提供較多的經驗。我們在輔導諮商工作上,可能受過基本的訓練。所以我們能夠扶持、引導,提出忠告、指出危險,甚至劃出界線。

 

教師可以自身生命與心靈的展現,與學生的生命相互照見。也能夠像孔子一樣「循循然善誘人」。體現生命的開闊,突顯理想的崇高。然而所有的倫理價值,都要在個人的具體實踐當中彰顯。所以南宋大儒陸象山就認為他的學問是「因讀《孟子》而自得之」,「立其心之大」而已。

 

如果不能讓學生自為主體,經過反覆思辨,篤行實踐。那麼所謂教導,往往只是透過權威施展社會化的規訓而已,那是以手段逼使人「學乖」、「裝乖」,而不是真正的「道德」。

 

而許多「學乖」、「裝乖」者,一旦掌握權力,往往就不再乖了。因為他從來不曾真正以道德為主體,而是以「乖」來換取利益。不能意識到在道德實踐上,每個人都需各自為主體,那麼必然產生激烈衝突。

 

張先生可以直接主張人類的到道德行為,需要經由權威、規訓、教條訓練而來,但是這不是儒家的主張,不必讓先賢背上莫名的黑鍋。

 

然而「翻轉」又與道德的修養議題有何悖逆呢?

 

「翻轉」期待老師不斷省思自我的教學歷程、教學方法,檢視自我懷抱的教學態度,思辨自己所信奉的教育哲學。「翻轉」要求以學生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時,並非要求教師捨棄自己的本體,而是要清楚意識到彼此皆是本體,教學中要能真切相感相知。能真切感受學生的需求,採用符應需求的教學模式,這不正是道德的實踐嗎?不正是教師仁心的展現嗎?

 

一味堅持以教師自我為中心,教學卻不能符應學生所需,這樣的教學真不知意義何在?孔子會拿顏淵需要的答案,硬塞給樊遲嗎?

 

在我看來,孔子正是「翻轉」的大能手,正是以學生為本位的第一人。弟子問孝、問仁、問士、問君子,孔子回答各自不同,正是因應學生當下的處境、生命境界,隨機指點回應。道德倫理的問題,如果不能進入現實的情境中,透過具體的實踐,探問出答案來,那麼終究只是無效的言語而已。

 

社會該不該講求道德?教育應不應該培養道德?就儒家來說,當然應該啊!然而落實在現代的公民社會當中,不透過群體的論辯、對話,不透過不同觀點的交相質疑,以建立共識。難道還要強調甚麼定於一尊的威權嗎?

 

至於當今社會真的風尚沉淪,道德敗壞嗎?以前的社會當真美好無暇嗎?大家不妨翻一翻管仁健那三冊《你所不知道的台灣》,其筆下的影視密辛、國軍故事、校園奇案,真正令人瞠目結舌。

 

不能將這些問題真正釐清,那麼引再多聖賢言語,對於修養道德並無益處。如果堆砌經典章句就能談「道德」,那「孔乙己」就能談道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