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早幾屆的學生中,有一位男同學出生於中國大陸,後來因為依親才來到台灣。他寡合不群,極有個性,每每從作文或聯絡簿的隻言片語中,能夠看到他特別的思路。

 

進入大學,乃至出社會後,只有偶爾在網路上通個訊息,短短的字句,交集有限。今晚,我手上正忙著,他突然問我何謂陽月。

 

中國傳統各月份別稱甚雜,我向來沒有記全,比起我那當土水師的父親差多了。父親壯年時常包攬角頭廟宇、金爐、民間陰宅等營造工作,包工帶料,關於舊時年月日的別稱,爛熟於心,時常當成繞口令,推算給我看。一端、二花 、三桐、四梅、五蒲、六荔、七瓜、八桂、九菊、十陽、十一葭、十二臘。他喜歡如此叨念,我則左耳進右耳出,從不上心。

 

不過陽月,我是記得的。十月小陽春,是詩詞常見的典故。

 

學生又問:古文中可有「谷亘」或「穀亘」一詞。聽他娓娓道來,原來是陪父親回鄉掃墓,在墓碑上見到的。

 

可惜我識淺,不曾讀過。連忙檢索《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與《漢典》,皆無所得,實在慚愧。他也說自己查遍網路,也不知所來。

 

心念一轉,想說除了繁簡轉換外,可能是民間雕工訛誤,或者書體變異,頓時想到,原來是「穀旦」,乃是吉日之意。

 

古人記日月,常不精準,有時就是用吉日吉月吉年概括了。只是這樣的詞慢慢從我們的身邊消退,僅留在那些不曾留意的匾額、碑石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