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台北市立殯儀館為大力推廣所謂電子輓聯,強拆喪家自撰的輓聯,引發爭端。小說家張大春批評柯市長的做法已經是「柯文革」了。張大春的說法雖然難免過激,不過近年台灣社會動輒以環保之名,要求某些傳統改變,有時激進走火入魔。說到底,整個環境結構上,真正衝擊環保的大問題,政府或社會整體往往無力解決,甚或逃躲、遮掩,乃至根本就是共犯結構。卻整日對個人言行談環保,一方面是無謂的倫理壓迫,一方面根本是場荒謬的環保家家酒。

 

前幾年,我常在許多單位的電燈開關旁,看到「隨手關燈,救救北極熊」的貼紙,心裡就覺得難過。即便大家都嚴格要求個人謹守了,全球暖化的趨勢根本扭轉不了。真正破壞環境的大廠,能一間一間都立即關掉嗎?

 

如果長期來看,大廠大企業繼續傷害環境。那麼,這種規約個人言行的宣導,就變成只是「勿以善小而不為」的自我安慰,乃至斤斤計較個人小言小行,卻不能戮力踢倒結構弊端。

 

何況,這些高舉環保之名的改革要求,多數都用極武斷的方式,壓迫謹守習俗的人,而不能與原有文化的脈絡對話,所以掛輓聯不環保、拆了。燒王船不環保,叫人家不要燒,還說能換多少營養午餐。燒香不環保,所以金爐要搬走。不真實進入文化的底蘊,然後對話、溝通,尋求可能的方案,並且尊重不同的價值,只是一朝權在手,只把令來行,或者整天利用媒體優勢雞貓鬼叫。這些倡言改革者只是信一種名為「環保」的宗教而已。

 

以焚香、燒金銀紙為例,我個人近幾年其實大多不燒。然而如果許多人在環保之外,另有其所堅持的秩序與脈絡,那麼就要去面對價值衝突,必須對話,對話,再對話。對話一時沒有共識時,而當他們的傳統又沒有對其他人產生干擾時,那麼給予尊重與容忍,這才是文明的做法。

 

然而反過來說,謹守原有習俗者,除了照著原有的模式做,有沒有透過自己虔誠的實踐,去感動多數的社會大眾,讓他們覺得燒金紙、焚香、燒王船、放鞭炮、演練陣頭、掛輓聯是值得維護的傳統呢?對於確實干擾常民生活的部分,有沒有自覺去進行內部自律與調整呢?或者透過細密的論述,不斷與社會大眾論辯、對話,以進行價值觀念的交鋒呢?

 

如果,謹守傳統者自己也無法透過實踐或論述,彰顯自身價值,那麼也終究只能坐視傳統消失而已。

 

另外,喪禮上四個字的題詞叫輓幛,懸掛兩邊的對聯才是輓聯。婚禮上也有喜幛和喜聯。用詞還是要釐清比較恰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