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碩士班時,林安梧老師有次在課堂上意味深長地說,其實教師該組的不是「工會」,而是「教師農會」,他認為不管是「工會」或「農會」,重要的是教師群體要能具有自己的主體性,教師有主體性,教育才會有主體性。

 

他一直覺得教師的性格,不是「製造業」,也不是「服務業」,其實非常近於農夫,應該是「生產業」,在精神領域上生產,在文化與學術上創造,追求真理。

 

就教學論教學,這幾年許多教師自主辦理研習,開放觀課,分享理念與教學模式,尋求教學翻轉的可能,就其根柢,其實就是讓教師與學生都在學習中,各依其主體而教,各依其主題而學,也各依其主體而教學相長。所以,我像許多教育夥伴分享時,常說我嘗試「學思達」的歷程中,是「重新與學生相遇」,也是「重新尋找自己」,我必須在他們自學、思索、討論、對話的過程中,認識他們,也要反思自我得教學。

 

前一陣子,看到高雄地區的中小學教育夥伴舉辦「學思達短講」,讓我深為感動,如此以教師為主體的研習模式,正是我成為教師後長期所嚮往者。

 

新的學期,基隆的夥伴們,我們也能一同持續加油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