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印出新的分組互評表,課堂上正要開始研讀《蘭亭集序》。

502班換了新座位,不少老搭檔都更替了新組合,教室中的眾聲喧嘩,不知又會改換成甚麼腔調,甚麼場面。再過三、五日,到了端陽,採用學思達教學就滿半年了。

這半年的經營,粗胎初具,卻還有更多地方須要抹壁粉光。

到中山女中觀課過後,這半年來,慢慢擺落習慣的教學模式,研讀資料、構思流程、推敲學思達平台上各校教師所分享的講義,然後編寫講義、帶領學生一課一課研讀討論。即使學生問答中閃爍的靈光,不時讓我驚喜。然而身處在社區高中裡,如此獨自摸索自己與學生的能力,心中不能沒有遲疑。

每一堂課裡,各方觀點激盪外,總還有些眼神默默停留在討論的邊緣中,不讀講義,不參與討論,也不發表。而為了讓學生盡情發表,常常一個複雜的問題,一堂課便倏地過去。而我又堅持不隨意跳過選文,對於現代文學,也該同樣關注。因此授課進度常是我莫大的壓力。

過往,我單口講述時,可以獨力撐場。翻轉教學模式後,我一定要竭力將學生帶進討論的脈絡之中。無論編寫課程講義,或引導討論,我都深深感受到自己教學能力的局限,無從遮掩。

在自己的課堂上,我必須尋求自己的解決方法。我抽出一份輝誠學長所製作的講義,再一次檢視學長安排的模式,然後依照自身需求,去取增刪。

一、 擔任教職以後,我並不耐煩講述太多字詞注解、修辭手法、國學常識,只有在講解課文時,隨機說明而已。如今瑣細的資料,適度編入講義中,討論時學生自會比對參照。真正須要我說解之處,反而不多。

二、 過往設計問答時,安排的題目太多,也稍嫌零散,缺乏統整。經過近半年的摸索後,我慢慢拿捏出較適度的題數,統整相關、相類的問題,也比較容易把握時間。

三、 各組發表時,我原先為減少同學心理壓力,讓抽出答題的各組可以自由選派代表發言。抽組別時,也希望答題機會雨露均霑,平均分配。結果有些組別會盡可能讓每個組員各展風姿,有的組別卻是強手獨佔風采,寡言的同學依然沉默。有些抽過發表的組別,也就未免漸趨渙散。至此,才真正理解學長所設計發表模式的用心。於是仿效學長的設計,改抽主答號碼,抽到的同學必須答題,其他組員只能輔助、補充,好幾組討論因而熱絡起來。

四、 生性使然,我對班級經營的態度,相對較為自由,對學生的要求也鬆散,難免影響學習態度。由於過往是單方講述,我總認為教學成敗,應該由我自身負起全責。翻轉教學方式後,我清楚意識到,師生應該共同完成學習歷程。我的責任是安排課程設計,帶領他們回到討論的脈絡,適時提供專業指引,學生則必須自己面對學習的挑戰。近來學生討論時,我便積極關照那些迷濛、昏沉的眼神,開始隨機挑人提問講義內的枝節,務必讓他們回神。

五、 聽過學長演講後,我留意到許多過去不曾注意的細節,比如說挑錯加分,結果平素自行閱讀資料時,多數人默默不語的情形為之一變。不少同學開始於不疑處有疑,努力除錯,甚至挑起我排版上的問題,也讓我隨機講解了不少古今字、通同字。果然,人性還是需要誘因。

需要調整之處,當然不只這數端!且容我逐一改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