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才要到中山女中輝誠學長的課堂上去觀課。而學期早已過了三分之二,時間緊迫,似乎不該等到觀課後,才嘗試翻轉教學模式。再等,恐又是匆匆數週過去。

在網路上多次瀏覽輝誠學長、勇宏學長所編的講義,也幾次拜讀輝誠學長所撰寫的〈學思達教學法〉,當下決定先閉門造車,何妨邊做邊調整。有了自己初步的經驗,再與學長的示範比對,也免於邯鄲學步,反而丟失了真義。

於是,這兩日就趁著空堂編好【阿盛〈稻菜流年〉補充講義】。比照學長們所編的講義,我的課程設計尚不夠詳盡、嚴謹,資料不夠廣泛,也有待深⋯⋯入。但是對於完全中學的學生來說,或許還是適當的份量。

今天上了兩堂課,嘗試先分成五組,為了不要妨礙原班級的安排,盡量不去更動教室的座位,勞煩各組學生自行移動,以利進行討論。

初次實驗,略將所見、所得,分享如下:

一、因為學生必須討論、分享、發表,所以精神較為投入。各組所分享的觀點,由淺近到深入,到發尋常所少見者皆有之,逐漸不再拘限於揣摩教師所期待的答案。當我引導的痕跡過度明顯時,也有學生能夠覺察,反而能自我釐清,不受我的限制。如在討論補充選文〈廁所的故事〉時,學生能脫離廁所的題材,自文中教師角色、地位的變遷,看到時代的變化。

二、在帶領同學討論時,由於積習難改,我還是不時會跳上講台,扮演講授者的角色,一時很難完全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加上除了社團之外,我自身引導討論的經驗還不足,有時不夠聚焦,有時則介入太深。還有待拿捏!

三、編撰講義時,因個人喜好,難免出現跑野馬的情形,較重視議題討論,對於基礎的知識概念,可能還要想辦法多加關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