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急急趕赴台北,要到中山女中張輝誠學長的課堂上觀課。行程一敲定,好些個學弟妹便出聲相約同行。見到熟悉的面孔,倏地好像回到師大文學院前的日光大道,聽到剛打完系排的千金,對我大喊「嗨!啟嘉!」。更好像重回幾年以前的安中圖書館,閒聊間入耳的便是「學長!」。觀課之餘,老同學、舊同事難得相聚,令人不勝雀躍。何況,今天到學長的課堂上來,我終於可以好好做一回學弟了。

登上講台十餘年,招式已老,很多慣用的把式,使來隱約漸覺得力不從心。但是教學現場相互觀摩的機會,其實不多。課堂的雜事不少,升學為重,能夠游刃有餘,神清氣爽,打開課堂的門,任人觀課的老師不多。願意走進同仁的教室,聆聽之餘,不吝出手點撥、指教的人,也是少見。各類評鑑、獎項評選時,所看到的教學觀摩,與真實的教學現場,難免有所差距。

難得學長願意打開教室的門,以日常的課堂,向我們展示,如何將講台還給學生。

在過往的養成歷程裡,我們太習慣聚焦在自身的講授上,所以不斷琢磨自己的口語表達、抑揚頓挫,忙於安排有趣的活動,用心蒐集奇聞軼事,不時要抖抖包袱,窮盡種種的技法,希望做一個有教學魅力的老師。一上台,就希望每一對眼睛都投射過來,凝神專注,聽我們說古論今。

說實在,我一直覺得這是高難度的挑戰。很多時候,常見的場景不是我們所想像的樣子,而是台上口沫橫飛,台下昏昏欲睡。

我就曾在下午第一堂課,講述紅樓夢時,當我努力闡述小說各個人物性格,在我眼前翻頁的是一本又一本的數學講義,更不用說在座位中傳遞的數理科考卷,還有時醒時睡的頭顱。我當下決定停下我的講述,把時間讓出來,讓他們在課堂上,把文本好好再讀過一遍,然後開始丟出一個又一個的提問,讓他們討論,然後發表。那堂課才又突然活了過來。

我們常見的教學觀摩形式,總是講述者講得情節緊湊,滴水不漏,流程流暢到令人目不暇給。可是學長的課堂,完全是一種家常、從容、平緩的節奏。學生順著詳細的補充講義,循著一個接一個的提問,前後左右自然地討論,然後登台發表。教師不需要浮誇張揚的語調,不需要不斷張合著嘴巴,強調、強調、再強調。很多時候,學長甚至是不必說話的。

學生的討論有了疑問,會自然向老師諮詢。登台發表時,學長則是扣緊學生的回答,娓娓引導,學生訴說的同時,見解自然生成。老師也毋須再「嚼飯餵人」。

面對新的教學形式,在自己的課堂上,我不是沒有焦慮。因為突然間,我不用說那麼多的話,更不用急急以聲音塞滿整個空間。學生在討論時,我有時會手足無措,一直在想,我是不是應該要說點甚麼?

在學長的課堂上,我突然安了心。原來,節奏真的可以這麼自然,不必張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