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也。」


上下午兩堂不同年級國文課,都在課文間,偶然談起近來紛擾喧
嘩的
新聞。學生問我怎麼看待,我說看待的眼光,要先回溯、反
省我們心
中所追求的價值為何。就儒家來說,也就是「義」的問
題。

文章正講到方苞〈左忠毅公軼事〉中,左光斗斥責史可法「國家
之事
,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一段,於是順
勢提起,
在儒家的傳統裡,「義」與「身(生)」的對比討論不斷
出現。所以
孟子以魚與熊掌為喻,討論「生,亦我所欲也;義,
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其實也就是
推論生命情境到極端
與衝突時,自然而然價值抉擇的意義就會逼
顯而出。

眼看氣氛似乎有點沉悶,話頭一轉就講起冷笑話:「不然在很多
愛情
肥皂劇或故事裡,怎麼老是有人要問,我和你媽一起掉進河
裡,你要
先救誰的問題,誰會這麼倒楣,整天沒事掉到河裡去。
」我停了一下
說,背後也是隱含著價值選擇的問題。

我繼續陳述:回過頭看陳為廷與蔣偉寧的問題,那就要看陳為廷
的價值訴求為何,如果確立了陳為廷的價值訴求有理,乃是「義
」,
問題的層次就很清楚了。

有學生問起,那麼長輩和老師可不可以挑戰,職業的慣性,讓我
突然
覺得我說下去,在中學的校園裡,可能會有點辛辣。可是箭
在弦上,
我只好繼續說:當然可以,不過要看比例原則。

舉例來說,今天學生問我問題,我受限於專業不足,必須另作查
考,
我當然必須自我檢討,但是你或許就無須詞鋒尖銳,嚴詞相
逼。如果
我是有愧於師道,比如做了甚麼不倫之事,自然多強烈
的反應動作也
是應該。所謂禮貌與情緒的問題,也做如是觀。

於是,我回過頭講左光斗、與史可法面對自身生命、師生情誼、
國家
大政的價值選擇,那麼傳統讀書人的自我期許,自然可以得
見。

當然這樣的使命期許,與現代公民關注公共事務仍有性質與模式
的不
同,只是講下去就太遠了。趕緊繼續說起史可法在鳳盧道上
的種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