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日有小二學生因苦於讀經,難以成誦,竟至於涕淚縱橫。社會輿論遂紛論四起,多不以讀經為然,認為違反發展心理學理論,逆反兒童心理發展原則,還有以權威教化相責者。然而,果真如此嗎?

不少論者認為讀經僵流於僵化教條的權威灌輸,實則只是迷信所謂客觀知識系統,出於科學中心及價值中立主義的迷思。事實上,所有知識系統的形成,並無絕對客觀可言,背後必然有一論述典範作為基礎,典範之形成就涉及極為複雜的權力操作及社會構作,更拘執於人類認知的有限性,而這個層次往往遮掩在所謂客觀名義之下,使人迷失而不自覺。

人類處於龐大話語系統中,往往誤將語言描述與構作的理論,以及理論所對的「世界」視為真實。然而,價值中立只是一種空想,是以技術操作與實驗檢證作為中立的憑證。然而工具理性,並不能導致價值中立的推論,更何況所謂工具理性也只是一時方便的設準而已,執定其中反而落入不理性。實則所謂發展心理理論、兒童心理發展原則是對人類認識的一種切入的可能而已,而「切入」則已必然預藏著分割支離。

就理論說理論,現行體制內的語文教育,就是因為片面的理論牽引,導出支離分割的教育模式,而又謬以為是科學的,合於理性的步驟。所以誤以為語文發展必然是由淺至深,由片段、結構而至全體的歷程,所以總是在拼音、解釋、文法、修辭之類的枝節夾纏,而忽略了語文學習反而重在氣氛、環境及韻律、意象一層。語言溝通之所以可能,在於使用者有一個由共識形成的範圍與場域,一旦脫離這個場域,則即使同為中文或英文的使用者,也會產生誤解或無法溝通的現象。在共識形成的場域中,人類是靠著語言所形成的韻律、意象而溝通,所謂確定的解釋則已經是次一個層次的分解工作,不是溝通的層次。

語言的韻律是由音聲、意義而意象交融涵攝而成,讀經所以需要誦讀,便是希望孩子有熟悉語言韻律的可能,這個部分並不需要知識系統作為支撐。至於具體的理解和認知,是一個分解的工作,反而需要等待孩子經由教育形成一套知識話語系統後,才能進行。更進一步說,透過一套知識話語系統去理解、認知經典,其實不是讀經的主要目的。因為經典的詮釋,在連續的歷史進程中,是一個不斷生長的概念。在華人龐大的詮釋傳統中,設定特定的一套知識話語系統去教學,反而封限了詮釋生長的可能性,陷入以特定經義為科舉標準的困境。

經典作為族群的思想根源,會不斷生發,使得價值與知識系統不斷回溯生長的歷程,有其資鑑、察照的可能,而可以免於乾枯、異化、雜染。經典作為經典,是族群在歷史情境中,不斷與之對話而成就,只是因為權力與利益介入詮釋,與社會結構糾結,才僵化成為壓迫的教條。因此該對治的不是經典本身,而是權力的操弄。就如同西方世界的形成與基督教傳統相依相生,脫離聖經而說西方,只是妄言。不親近儒、道、釋的華人傳統,以為經典閱讀是權威灌輸,是忽略人作為一個歷史性的存在,說中立只有使人陷入空無而已,既不可能也不應該。

唯有釐清這些層次,讀經的討論才具有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