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麼公民課?

2002.08.12

 

三民主義其實真要成為教材,只要成為中國近代史的一節中的一段就好。或者討論臺灣時代思潮時,討論具體政治社會環境時的背景說明。而公民課則有其必要,或許應稱作現代社會叫為合宜。重點應著重在思考批判,養成公民意識,學習公共論述,加強法律及經濟的基本知識。還有生命教育、價值思考等等。

多數人活在現代,過著現代的生活,但卻沒有現代意識,就意義上來說,與農業社會其實沒有差異,與社會的運作模式疏離隔闔,甚至冷漠。這種情形,使掌握機制的人依舊獨裁,而由於可以運用的資源極其龐大,管控更為深層而全面,政治的影響達到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地步。然而,實際上多數的人民卻只能靠著投票參與機制,對於具體的運作能發生的影響極微。而所謂的輿論,在決策中往往只是抽樣的、策略的擇用。弱勢或
個人的需求常常淹沒在龐大的群體之中,否則只能轉而依附一個群體而發生,但公共論述的參與流於形式,於是對政策不滿而積累的民間能量,只能在選舉活動、族群動員中消耗能量。所謂「群體」看似龐大,其實根本沒有主動的力量,常等待掌握論述權力者去「啟蒙」、引發、利用。

但另一方面,現代知識份子比舊社會更為邊緣,而退守到純專業的領域,理論與決策的對應,往往只是由決策來選擇適用的理論。一言而為天下法,抗顏而為百世師的社會影響力,已經不可能存在。因為權力是民主選出的,比專業具有優位性,更不容挑戰。表面上,使學術回歸客觀中立而多元紛呈,卻使得權力更缺乏制衡。

這樣說來,現代的政治運作似乎極其悲觀,這樣的結論與我們的經驗似乎並不相合。權力似乎還是會受到制衡,只是如果一如前言,民主機制並不完全可靠,則制衡何來?或許該說是文化傳統。文化傳統的影響最為底層、最為隱微似乎也最無合理的機制汰洗,也最為脆弱。但如果文化底層未受破壞,長期而言,都能使權力在一定的運作軌道內。

當然,文化大革命那樣的運動之所以恐怖,則在於權力竟然大到可以滌除吞噬整個文化傳統,一個五千年的深厚文明。無論拉長到數百年甚至千年,毛澤東定然會成為中國文化史迴避不了的人物,徹底的負面人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