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口夜市是基隆最鮮明的圖象,順著夜市熾亮的燈火蜿蜒盤轉在城市
各處的光雕,都是這樣霓虹閃爍,臨時串起又臨時收攏,有時我真懷
疑,夜市是這座城市的靈魂。觀光夜市在都市中,總是這麼曖昧,原
該是臨時的市集,短暫聚攏,隨時散去才是常態。卻反而盤附住城市
的一隅,吸納拉轉,終於成為長久。

它和鄉下市間拐彎亭角的小攤子不同,小攤子上經來常往的總是熟客
,老闆鍋起鏟落之間,還可以打得上招呼,閑嗑牙半天。然而,觀光
夜市裡熙來攘往的都是生面,這次吃上兩碗,下回也許不來了,大學
時班遊來過的,也許五年、八年牽著老婆的手再來一次。而基隆在地
人,很多並不往夜市走動,所以我一直覺得記不住那些攤子上的老闆
面孔。

許多外客,總是受不了基隆雨這樣斷續牽扯撕拉不開,而道窄車塞,
一路濕滑,不免清興索然,草草來去。我,一個台南人落腳在這個城
市六年,雖然還不免被雨打得心煩,然而卻已熟了路徑,懂得在竄走
的車龍旁側,掉轉個方向,從容溜達。

基隆被太多俗艷的顏色覆蓋了,而俗艷是最易衰老的。

這些年,基隆的港務、產業漸漸衰退。衰退,令人感嘆,然而卻未嘗
不是調養和緩的節候。讓那些塗抹稍稍褪去,露出原有的光華。可惜
的是,基隆的主政者有時太躁,常莽莽就塗上幾筆新抄來的舊裝飾,
顏色紅黃雜燦,藍綠渾淪。因此,我總在等待,希望看到基隆有重現
光華的機會。


(一) 海港大樓

我喜歡夜深後的港西街上,台鐵的班次漸疏,人潮緩緩散了,轟隆的
大車也少了。街上就是昏黃的路燈,映照在海港大樓的磚牆、樓窗上
。日本人留下的許多官舍、線條流暢、色調沉穩。只是,臺灣的各級
政府,總是忙不迭地要一一換上龐然巍然的大樓,極盡張牙舞爪。許
多新建大樓,越是高聳巨大,線條總是越顯得小氣逼仄。

海港大樓就顯得安靜多了,在港西街旁劃過一條流線,穩穩落住。

(二)城隍廟

不知為何,基隆的廟宇總是太新,那些新雕的花崗、大理石材,還需
要好幾代人的手澤摩挲,又被四旁市集逼圍著。即使藏在月眉山中,
立寺百年的靈泉禪寺,改建之後高大巍峨,然而只有停留在一旁的開
山堂前,才令人感到安心。

騎著機車在市區奔馳,經過護國城隍廟時,我都要多看上幾眼。在聳
立的樓廈之間,廟脊垂簷難得還有片開展的空間。左側的公車循環站
,和右側接連的委託行,在廟前退開,人群來往,偶爾只有幾個人停
下,朝內輕輕合十。城隍廟歷來森然,拜殿的香客不多,反而讓開一
井幽靜。

如果仔細留意,廊前的柱子,還特意採樣科林斯柱式的西洋裝飾,正
殿上沒有雕鏤金彩的傳統格窗,改用單純的玻璃板扇。沒有光彩逼人
,才是可以稍稍歇腳的廟庭。

(三)林開群洋樓

翻撿許多舊日照片,日治時期基隆驛、合同廳舍、城隍廟、郵便局、
公會所環繞基隆港區,別為景致。而今日火車站、郵局、文化中心早
已翻成鋼筋水泥建物,陷入人車喧騰之中。

而仁二路、愛一路口,高架橋後的林開群洋樓,則益發顯得清冷。當
年特意營造的歐式樓閣,還能見到眉目,只是在基隆雨中,經年浸染
轉為烏暗,空中庭園樹影鬱鬱,破落的樓窗,被鬼屋的訛傳描抹得更
是森森冷冷。林開群沒住幾年,倪蔣懷搬走了,而美琪酒吧的舞女和
美國大兵,更在一場大火之後,杳跡絕影。如果沒有人翻找,大概也
會從基隆人的閒聊之中消失。

有幾年,好事的媒體將鬼影渲染得十分熱鬧,然後又慢慢沉靜下來,
無人搭理。依舊只是滴滴答答的雨廊下,有人擺攤的路頭轉角而已。

(四)文化中心

2006跨年夜晚,我在文化中心聽著船笛聲,還有節奏不一的倒數,手
指在手提電腦的鍵盤上,想打出幾行字,向個人版上的版友賀年,可
惜無線網路並不穩定,簡單打完,索性闔上電腦,靜靜喝著還有餘熱
的焦糖瑪奇朵。

兩個女孩,在細細的雨中緊緊相擁,剛從港務局邊倒數完的人,三三
兩兩走來,有幾家數口牽著,摟著,還往後呼喊著。我單身一人在文
化中心廊下杵著,好像有點突兀。其實,我喜歡平日的文化中心廣場
,坐在台階上,看女中、中山的孩子練舞,偶爾也有安樂的學生。

偶爾,會想起某個人,當年她也在落地窗前練過舞步吧!

(五)天鵝洞

有時天晴一些,我騎車逕上了中正公園,沿著成功國中一旁的小路直
入,到天鵝洞前,如果有人在早起會的亭子裡唱歌,就迴車再往山頂
騎去。總要卡拉OK的歌聲都歇止了,人影少些,才稍稍停留。有時是
畏人,主要還是覺得歌喉與音響十分擾人。

限於腿疾,我無法延著步道遠行,就站在亭台上,靜靜四望。沿路聯
對無數,當年陳其寅詞老,邀了李漁叔、于右任一遊,特意要留下一
景,只是字跡日已湮沒。

市府在天鵝洞一帶植了不少櫻花,只是總等不及春雨稍歇,便與花期
錯過。其實入眼青山,寂寂蔭蔭也沒什麼不好。






Technorati Tags: 10placesofmycit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