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年暑假,我和承芳、正杰,投入台灣學校網網界博覽會的比賽,帶領兩群
學生研究基隆古典詩壇、基隆古砲台等專題。

砲台專題的學生十分積極,靠著不多的文獻,走遍現存的砲台,就連荒草凐
漫的獅球嶺西砲臺,也重新翻尋而現。我的腿腳不便,踏查的過程,往往還
要正杰、學生們照顧我。初期還能稍稍逞強,後來忙於整理古典詩壇的資料
,兼以許多地方,不是機車能至,只得偏勞正杰、承芳了。我則趁著空暇,
騎著機車,四處尋找可能的砲台遺址,幾乎踏遍基隆各個山頭,所得甚微,
然而走上這麼幾回,在基隆幾乎有種安家落戶的感情了。

基隆古典詩壇的文獻,徵考更難,許多記載錯亂,又幾經翻抄。學生們閱讀
文言的能力太弱,許多謄抄整理的資料,我都得重新翻檢。基隆詩學研究會
的前輩們,曾編選《雨港古今詩選》一冊,蒙南山子詞長惠贈,受益不少。
然而此編揀選並不精細,砂石俱下;近人的作品又或顧及詩壇情誼,編列更
粗,只得留作史料觀之。其中最為仰慕周植夫先生的風采,詩句老練外,又
別有一種台人的親切。可惜,如今後續乏人,唯有擊缽之聲尚未斷絕,又豈
止基隆如此而已。

參與專題的學生中,慈秀最為用力,玫均則一仍其細心,訪問陳青松先生時
,最能看出。可惜這些資料,對她們而言,實在過於陌生,其中吃力處,可
以想見。玟瑋稍見其才,時有機敏,亦有感悟,然而太過疏懶,反而限制了
表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lu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